7月6日至10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医路护航”队响应国家202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四川省阿坝理县,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紧密结合医学专业特色与地方需求,在健康服务、文化传承、科普教育、旅游推广等领域开展了系列服务。
健康服务进社区
为了解当前医疗发展需求,团队来到了理县杂谷脑镇基层社区,与当地居民进行谈话。社区负责人向调研团队表达了愿意接受检查与调研的需求。一方面,充分运用社区基层人数多的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利用智能化的血压检测仪等新技术降本增效。
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团队旋即深入社区,进行家庭走访。由于老年人出行不便、健康意识不足等原因,许多老年居民难以获得便捷、专业的血压、血糖检测服务,疾病早筛与预防面临较大困难。医路护航队将服务重心放在社区老年群体,进行家庭走访,为理县老人提供免费血压测量服务。此次活动开展问卷调查掌握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总体趋势和分布特征,进行老年人血压、血糖检测;针对测量结果异常的老年人,队员结合问询结果与血压值,为老人提供了个体化的健康管理建议,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知识纠正老年人“老来多病”的错误认知提高他们的健康认知
7月7日上午,医路护航队在理县体育文化活动广场组织八段锦教学活动。实践队将八段锦的八个动作拆分逐一进行教学,教学人员走到老人中间,及时纠正错误姿势,给予针对性指导。八段锦的教学正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
此图为三下乡成员为当地老人测血压现场拍摄。苏文静 供图
医路童行·遗脉相承
7月8日上午,基础医学院助教老师(曾莹、熊静芸)与当地教育局完成对接后,实践队在理县机关幼儿园为儿童开展医学科普活动,讲解疾病预防知识。活动内容围绕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展开,队员们利用图片、简单模型和互动游戏,向孩子们讲解了正确洗手的方法、打喷嚏咳嗽时的礼仪、均衡饮食的必要性以及按时接种疫苗的作用等基础卫生知识。
下午,医路护航队紧接着在机关幼儿园组织了一场手工制作活动。为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带来多样化活动,让其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医学知识、体验非遗文化。队员们准备了制作彩灯的手工材料,巧妙地将四川自贡彩灯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所有成员指导儿童制作彩灯手工艺品,在活动中培养儿童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增进孩子们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此图为机关幼儿园小朋友做完彩灯后与成品的合照。苏文静 供图
医暖乡土·遗韵传情
7月9日,医路护航队来到桃坪羌寨,介绍桃坪羌寨独特的羌族碉楼建筑、悠久的历史变迁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同时,队员们积极向游客发放宣传资料,宣讲文明旅游知识,倡导“爱护环境、保护古迹、遵守秩序、尊重民俗”的理念,引导游客自觉践行文明出行,共同维护景区良好环境。
7月10日,实践队专程前往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进行研学。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系统梳理了理县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的历史脉络与社会变迁。
学习重点聚焦于羌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医路护航实践队仔细观察了羌笛的双管构造与特殊发声原理,记录了其独特的六声音阶指法;深入了解了羌绣中“挑花绣”、“扎绣”、“平绣”等核心针法技艺,解读了羊角花、云纹、火纹等传统图案所蕴含的自然崇拜与祈福纳祥的深刻寓意;通过AR技术和现场解说,领略了羌族传统舞蹈“萨朗”热情奔放的韵律节奏及其在祭祀、节庆中的重要文化内涵与社交功能。
此次学习了解羌绣服装、绣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及羌绣舞蹈的独特魅力。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此图为医路护航队在非遗博物馆了解羌绣文化时所拍摄。苏文静 供图
本次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了提升民族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普及了健康知识,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在此次志愿服务中锻炼川康学子对社会基层的了解,拓展综合素质,贯彻“大仁求学,大医济人”的川康校训。实践活动这五天里详细记录实践细节,收集相关资料,以纪实方式呈现了此次实践的全过程。
(通信员 张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