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艺心赴乡野,渝音传真情,重外院艺术学院三下乡实践行

    时间:2025-08-16     阅读:
    来源: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2025年7月16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艺术学院9名师生组成的“艺心筑梦,卫爱发声”实践团抵达重庆市忠县石宝镇,正式启动为期7日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该团队立足艺术专业优势,通过留守儿童美育课程、文化创意IP设计等多元形式,深度参与乡土文化振兴与人文关怀实践,致力以艺术创造力赋能乡村发展,践行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一、看见健康,美润童心
  2025年7月17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艺术学院“艺心筑梦,卫爱发声”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以“艺术赋能教育,科普守护生命”为主题,通过绘本绘画支教与罕见病知识科普,为乡村儿童送去知识与关怀,助力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建设。
  在石宝镇文化馆,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将艺术教育融入课堂,结合专业特色,团队创新推出“罕见病科普绘本课”。团队用原创画本《好好长大》《妈妈的守护》等作品,以儿童视角讲解白化病、血友病等罕见病的成因与防治知识。通过互动问答、生动讲解等方式让孩子们学会用平等眼光看待特殊群体,呼吁社会关注罕见病群体。小朋友小杰在课后感慨道:“原来罕见病不是‘怪病’,而是需要更多关爱的生命!”
  二、文化寻根
  2025年7月18日团队首站来到石宝镇码头。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盐马古道节点,这里曾是“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枢纽。
  “以前这里每天有上百艘木船停靠,盐巴、茶叶、山货顺着长江运往各地。”随行的当地村民指着江对岸的山崖介绍,石宝镇的名字,就因江边一块形似宝物的巨石得名,‘石’是根基,‘宝’是烟火。
  团队成员们有幸邀请到了当地民间文化传承人黎鄧为团队成员们对石宝镇传统文化进行了简单的讲述。
  据黎老介绍,石宝寨古建筑群于明万历年间始建,南临长江航道,西北侧有后溪河和尖山子,东北与新石宝镇相望。石宝寨四面环水,在巨型围堤环绕下,石宝寨成为长江一处大型江中“盆景”,享有长江“小蓬莱”美称。在中国仅存的几座高层木结构建筑中,石宝寨寨楼是唯一的、最高的和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被誉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
  石宝镇的魂在石宝寨,十二层木楼依山而立,吊脚楼临江而建,山水间藏着千年智慧。
  与黎老离别时,江风掠过他的身影,远处的长江依旧东流,而石宝镇的故事,正等着更多人来倾听、来续写。
  三、推进文创IP设计商讨
  2025年7月18日下午,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艺术学院“艺心筑梦,卫爱发声”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继当天上午对忠县石宝镇开展初步考察调研后,赴石宝镇人民政府,就“石宝镇特色文化IP设计与开发”事宜与镇政府展开深度商讨。
  忠县石宝镇政府副书记郑建红对团队的到访表示欢迎,并系统介绍了石宝镇的文旅发展规划及战略目标,强调“文创IP是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的关键抓手,需立足本土特色,兼顾艺术性与传播性,助力‘石宝文化’破圈”。
  此次座谈会标志着艺术学院与石宝镇的合作从"调研摸底"迈向"落地实施",为后续文创IP设计注入了明确方向与强劲动力。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协作,以文化赋能产业,用创意激活乡村,探索可复制的"艺术+文化+产业"乡村振兴新模式。
  四、落羽杉实地考察
  2025年7月19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艺术学院“艺心筑梦,卫爱发声”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以忠县石宝镇落羽杉林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生态廊道”建设政策,系统开展生态价值分析与文创设计转化。
  落羽杉,原产北美的“水上森林”,它耐水湿、根系发达,能将根系扎进松软的江滩淤泥里,紧紧攥住泥土——这正是长江治理需要的“生态技能”。近年来,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推进,石宝镇依托“生态廊道”建设,在江岸遍植落羽杉,形成了一条绵延10公里的“绿色长城”。
  当秋季来临,落羽杉为适应低温环境,叶片中花色素苷慢慢积累,最终形成红叶景观。而那时潮水退去,露出浅滩,吸引无数游客为其驻足,从“生态卫士”到“产业发展”,从而促进石宝镇旅游业发展。
  五、石宝寨实地考察
  2025年7月20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艺术学院“艺心筑梦,卫爱发声”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开启了第二次实地考察,此行的目的地,是被誉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江上明珠”的石宝寨。
  团队由外及里,从寨门“梯云直上”开始,沿12层木构寨身进行考察。他们发现,悬山式屋顶的飞檐弧度与长江水波曲线高度契合,暗含“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寨内九层阁楼通过“九重天”隐喻强化空间纵深感,而顶层的“流米洞”石孔则成为古人“自然崇拜”的具象表达。
  六、反诈宣传
  2025年7月21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艺术学院“艺心筑梦,卫爱发声”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师生带着画纸、音响和一摞手绘问卷,把课堂搬到了石宝广场。
  团队设计的问卷聚焦老年群体高频接触的“保健品诈骗”“冒充子女借钱”等场景,用“您遇到过吗?”“您会怎么做?”代替生硬说教,不一会儿就收齐了许多有效反馈。
  这场持续6小时的活动,不仅让村民们竖起“防诈耳朵”,更在乡村振兴的画布上,添上了青春与智慧交织的安全底色。“艺术不是橱窗里的展品,当它成为守护乡亲的盾牌,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创作。
  七、文创成果及考察汇报
  经过6天走街串巷、实地考察,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艺术学院“艺心筑梦,卫爱发声”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于2025年7月22日将满载传统与创新的文创答卷,郑重递交至石宝镇政府。
  从“码头”到“石宝寨楼”,这一路走来,团队成员收获颇丰,在积累了大量的文创素材的同时,加深了对石宝镇历史文化内涵的认识。
  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人民智慧的落羽杉林,女娲遗珍的石宝寨寨楼,商贾仁心的石宝民风......这些细碎的场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团队成员们对“石宝内涵”的新认识:这里的文化不是静态的展品,而是渗透在日常里的点点滴滴。
  艺术与乡村的相遇,从不是“改造”,而是“对话”。这场6天的考察,或许只是序章——当青年的创意撞进古村的心跳,当传统的纹路爬上现代的设计,我们相信:石宝的文化,会带着它的温度,走向更远的地方。

  (大学: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作者:张学娅 石烜荣 徐东阳 封雅蓝 周乐 朱雯琪 陈龙 谭宏力)(团队:“艺心筑梦卫爱发声”艺术学院三下乡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