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河北大地,草木葱茏,生机勃发。在立邦「为爱上色」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的鼎力支持下,北京科技大学碧野寻踪实践团分别在河北易县图书馆与保定满城区方顺桥镇第一中学开展了支教活动。实践团以“美育浸润心灵,创意点亮生活”为宗旨,聚焦绘画与手工课程,将环保理念、非遗传承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为乡村孩子们打造了一场充满想象力与实践力的夏日课堂,让艺术之花在乡村沃土悄然绽放。
易县图书馆:纸艺创想与色彩魔法的环保之旅 碧野寻踪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带着鼓鼓囊囊的教具箱走进易县图书馆,箱子里装满了旧报纸、彩色卡纸、麻绳、水彩颜料等“宝贝”——这些都是为绘画与手工课精心准备的材料。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里成了孩子们的创意乐园,每一堂课都充满惊喜与发现。
纸艺狂想:让废弃物“重生” 《废弃物的重生:纸艺狂想曲》课程刚一开始,就吸引了全场孩子的目光。志愿者陈宇老师举起一把旧报纸:“大家觉得这些废纸能变成什么?”“垃圾!”“没用了!”孩子们的回答直白又真实。但当陈老师展示出用报纸撕贴而成的“森林之王”狮子作品时,孩子们发出了阵阵惊呼。
课程中,孩子们分成小组,先将报纸撕成大小不一的碎片——有的撕成细条模仿小草,有的撕成块状当作山石,还有的特意保留边缘的毛糙感,说要“像真的树皮一样”。随后,大家用固体胶将碎片拼贴成海洋、森林的轮廓,再用彩色卡纸剪出鱼鳞、树叶、小鸟等细节点缀。三年级的小美在拼贴“海底世界”时,特意用蓝色卡纸剪了一群小鱼,又用黄色碎纸拼出阳光穿透水面的效果:“老师,这样鱼儿就能在阳光下游啦!”
折纸环节更是热闹非凡。孩子们跟着志愿者学习折叠纸盒、千纸鹤,再将这些“模块”组合成“环保城堡”——有的城堡墙壁用折纸拼成,屋顶铺着“瓦片”(其实是对折的报纸条),窗户上还贴着用碎布片做的“窗帘”。最后,大家用卡纸加固城堡结构,生怕自己的“城堡”不够坚固。“我的城堡里没有垃圾,所有东西都能再利用!”孩子们一边创作,一边潜移默化地理解了“零浪费”的环保理念。而麻绳缠绕艺术课上,孩子们用卫生纸芯做基底,一圈圈缠绕麻绳,再贴上碎布片、纽扣,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笔筒、小花瓶应运而生,孩子们握着自己做的笔筒,脸上满是成就感。
金粉绘梦:勾勒未来绿色家园 绘画课上,《金粉绘梦:云端绿境畅想曲》让孩子们化身为“未来城市设计师”。志愿者先播放了《2150生态城市》概念短片,屏幕上“会呼吸的建筑”“悬浮的农场”“自动分类的垃圾处理站”等场景,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如果建筑会呼吸,它应该长什么样?”志愿者抛出问题后,孩子们的答案天马行空:“它会有很多叶子,能吸收二氧化碳!”“它的墙壁是透明的,里面有小鱼在游!”
随后,创作正式开始。孩子们先用水彩湿画法晕染天空背景——有的调了蓝紫渐变,说那是“傍晚的天空”;有的在颜料未干时撒上盐粒,形成星星点点的肌理,说这是“天上的星星掉下来了”。接着,大家用海绵蘸取绿色颜料,拓印出层层叠叠的树冠,再用细画笔勾勒出摩天楼的轮廓,让“植物摩天楼”从纸面生长出来。最令人期待的是金粉点缀环节:用胶水画出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的线条,小心翼翼地撒上金粉,再轻轻倾斜纸张抖落多余的粉末,阳光下,金色的“能源系统”仿佛在闪闪发光。
五年级的小宇在作品里画了一条“垃圾处理管道”,管道尽头连接着一片花海:“垃圾进去后,出来的是肥料,花儿就能长高了!”志愿者们惊讶于孩子们的创意,更感动于他们对“绿色家园”的纯真向往。课程结束后,所有作品拼接成一幅巨大的“云端绿境”画卷,孩子们围着画卷叽叽喳喳地介绍自己的设计,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方顺桥镇一中:非遗传承与手工创意的碰撞 8月的保定,暑气未消,但方顺桥镇第一中学的教室里却洋溢着比阳光更热烈的氛围。碧野寻踪实践团在这里开展课程,以非遗体验和创意手工为核心,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化之美、创造之乐。
古韵新声:蜡染里的非遗密码 《古韵新声:乡村非遗制作体验》课程中,志愿者李文杰老师带来了一块蓝白相间的蜡染布,展开的瞬间,布上的蝴蝶、花草纹样引得孩子们纷纷凑近观察。“这是苗族的蜡染技艺,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李老师一边展示,一边讲解,“先在布上用蜡画出图案,再染色,最后去掉蜡,就能留下这些漂亮的白花啦!”
考虑到孩子们的操作能力,课程用油画棒代替蜡、用纸板代替布料,让大家体验“迷你蜡染”的乐趣。孩子们先在画纸上勾勒图案——有的模仿传统纹样画了对称的几何图形,有的结合乡村生活画了小鸡、玉米、牵牛花。六年级的小辉画了一只展翅的蝴蝶,翅膀上还加了几道波浪线:“我奶奶说,蝴蝶是我们这儿的吉祥虫!”涂色环节更是考验耐心,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染料为图案上色,再用对比色填充背景,原本普通的纸板渐渐变成了一幅幅充满民族风情的“蜡染作品”。
课程最后,志愿者展示了贵州苗族蜡染的服饰、桌布图片,告诉孩子们:“这些传统手艺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传承。”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仿佛握住了一把打开非遗世界的钥匙。
瓶罐变形:废旧物的“华丽转身” 《废弃物的重生:瓶罐变形记》课程则让孩子们见识了“变废为宝”的魔力。志愿者孟涔涔老师带来的教具是一堆清洗干净的罐头瓶、塑料瓶盖和彩色毛线,“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品,今天要变成大家的‘创作伙伴’!”
毛线包裹花瓶环节,孩子们的创意让人眼前一亮:有的用红色毛线绕出螺旋纹,说要“像小蛇一样保护花瓶”;有的把多种颜色的毛线交叉缠绕,做成“彩虹花瓶”;还有的在瓶口处留了一段毛线,系成蝴蝶结,瞬间让花瓶变得俏皮起来。五年级的小雨为了让花瓶更稳固,特意在瓶底多绕了几圈毛线:“这样它就不会倒啦!”
丙烯颜料涂鸦环节更是“放飞自我”的时刻。孩子们拿着画笔,在瓶身上画满了各种图案:卡通笑脸、环保标语、乡村风景……小宇在瓶身上画了一个垃圾桶,旁边写着“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他说这是在周一的垃圾分类课上学到的。而瓶盖拼图环节,大家更是发挥集体智慧,有的小组用瓶盖拼出了“绿水青山”四个大字,有的则拼出了一幅简易的乡村地图,每个瓶盖都代表一个村庄。
当所有作品摆满教室时,仿佛一场“环保艺术展”悄然开幕——用罐头瓶做的笔筒里插着铅笔,毛线花瓶里插着田野里采来的野花,瓶盖拼图被贴在教室后墙上,成了最特别的装饰。孩子们看着自己的成果,明白了“废品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美育之光照亮乡村成长路 从易县图书馆的纸艺拼贴、水彩晕染,到方顺桥镇一中的蜡染体验、瓶罐改造,碧野寻踪实践团的每一堂课都凝聚着志愿者的巧思。在立邦「为爱上色」项目的支持下,这些课程不仅教会孩子们绘画与手工技巧,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三颗种子:一颗是“环保种子”,让他们懂得珍惜资源、善待自然;一颗是“文化种子”,让他们了解非遗、热爱本土文化;还有一颗是“创意种子”,让他们相信平凡之物也能因想象而不凡。
立邦「为爱上色」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已走过9年历程,始终致力于通过美育赋能乡村教育。碧野寻踪实践团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践行者——志愿者们带着专业的知识、饱满的热情,将艺术课堂搬进乡村,让孩子们在画笔与巧手中释放天性、发现自我。正如实践团团长所说:“我们希望这些课程能像一束光,照亮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知道,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用创意为生活添彩。”
支教结束时,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志愿者作纪念。那些用废纸拼贴的画、用瓶罐做的手工,或许并不完美,却承载着最纯真的情感与最热烈的向往。这便是立邦「为爱上色」与碧野寻踪实践团共同书写的故事:以艺术为桥,让乡村孩子的梦想,在色彩与创意中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