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头:西南大学江苏南京砺行小分队南京8月10日电(通讯员:林唐婕,周文明)
导语:西南大学江苏南京砺行小分队参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其中博物馆的陈讲解员向小分队讲述枪史、国歌与民间爱国情。
正文:2025年8月10日上午,西南大学江苏南京砺行小分队来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参观了解雨花台英烈的生平事迹。展厅内,泛黄的革命家书、锈迹斑斑的枪械、定格历史的黑白照片,无声诉说着80多年前雨花台烈士们的赤诚与悲壮。在讲解员带领下,学子们认真聆听邓中夏、恽代英等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慷慨赴死的事迹,驻足凝视“狱中斗争”场景复原区,深切体会“信仰至上、对党忠诚”的雨花英烈精神。 “当看到年仅17岁的烈士袁咨桐在刑场上仍高呼‘共产主义万岁’时,我真正理解了‘青春的价值’。”实践团队的一名成员动容地说。活动中,学子们还在烈士纪念碑前鞠躬致敬以告慰先烈。

图为雨花台烈士纪念碑。西南大学江苏南京砺行小分队供图
志愿者们参观南京的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在陈讲解员的引导下,通过实物观摩、历史讲解、互动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细节,感受那段烽火岁月中的民族记忆。

图为陈讲解员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为团队成员们进行讲解。西南大学江苏南京砺行小分队供图
上午11时,博物馆内陈列的各式抗战文物吸引了学子们的目光。在一顶M50型钢盔展柜前,陈讲解员向大家介绍:“这顶钢盔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所带,有德国制造,良好的做工保护战士们的安全。”为让学子们更直观感受历史,陈刚邀请大家亲手接过钢盔猜测钢盔重量并尝试佩戴。经过几轮猜测后。“比想象中沉很多,很难想象当年士兵们戴着它冲锋陷阵的场景。”一名学子说。
据介绍,这顶钢盔是博物馆通过民间拍卖会竞拍所得。陈讲解员介绍,目前市场上普通成色的抗战时期钢盔估值约2000元,而像这顶保留成色较好的钢盔,估值可达6000元。“这些实物来自不同渠道的收集,每一件都承载着具体的历史信息,我们希望通过它们让后人更真切地触摸历史。”

图为陈讲解员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为志愿者们展示M50型钢盔。西南大学江苏南京砺行小分队供图
在枪械展区,一把驳壳枪(毛瑟C96手枪)引发学子关注。陈讲解员手持模型演示其使用特点:“这种枪械在抗战时期被中国军队广泛使用,由于装备条件限制,士兵们摸索出放平射击的独特方式,利用底座冲击力形成扇形攻击面,在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厅一侧的墙上,标有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陈讲解员带领西大学子体会讲话中蕴含的抗战精神,“无论底下的话怎么变,上面有关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以及英雄气概这四句始终如一,我个人认为是整段话的中心,是我们学习的精华。”陈讲解员如是说。
午后,学子们围坐在一起,聆听陈讲解员介绍博物馆开展的老兵口述史抢救行动。他表示,老兵口述史抢救的意义在于补充历史细节:“史料记载了战役进程、部队番号等宏观内容,而老兵的讲述聚焦具体场景——枪支怎么用,进攻防御用什么方式,打仗之余普通士兵有没有自己的情感生活”他举例说,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士兵说自己曾在江西打仗时与自己的妻子一见钟情,在战争结束后就立马回到江西和妻子再续前缘。还有在八路军攻打敌人的碉堡时,普通士兵会用桌子一类盖上浸水的棉被作为防护,冲进碉堡扫射盲区,从而攻克碉堡,打败敌人。“这样的细节,展现了战争中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
活动期间,学子们还驻足在国歌歌词墙前,静听90年代发行的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并在张讲解员的引领下,了解国歌的发展历程。参观结束后,不少学子表示,通过实物和细节故事,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图为小分队成员与场馆工作人员在义勇军进行曲词墙下合影留念。西南大学江苏南京砺行小分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