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乡野,一顶帐篷、一部手机,架起城市与乡村的连接桥梁。7月28日,兰州大学青衿赴乡实践团深入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二沟村“河豚居・慢生活栖息地”,以抖音直播为载体,将乡村旅游风光、特色农产“搬”上云端,用青春创意为农旅融合发展注入“流量动能”,在乡野间书写乡村振兴的实践故事。
图为实践团在农特产品展厅开展直播活动 刘长燕摄
场景化直播:串联农旅资源“新图景”
“大家看这颗苹果,表皮还沾着今早的山露,咬一口是峡门山区特有的脆甜!”景区农特产品展厅里,实践团成员李翱林手持蜜桃,指尖划过包装上的“峡门产业地图”,把二沟蜜桃的生长周期、蜂蜜的古法酿造工艺,变成网友听得懂的“乡土故事”。落地窗框住窗外的青山绿野,成了直播间里最灵动的天然布景。
图为团队成员李翱林在直播中推介二沟蜜桃 刘长燕摄
镜头一转,户外露营区的画面更让网友心动:团队围坐在木质餐桌旁,身后是挂着串灯的帐篷,“白天摘果垂钓,傍晚看山日落,晚上躺在草坪上数星星——这就是‘慢生活’的样子!”话音刚落,“求定位”“国庆就冲”的弹幕立刻刷屏。行至“007野战基地”,迷彩网下的仿真工事成了天然道具,成员们模仿对战动作,连“摔了个趔趄”的小插曲都被记录下来,弹幕里满是“太真实了,想玩!”的呼声。
图为实践团在户外露营区畅谈 刘长燕摄
图为实践团在野战基地进行沉浸式体验 刘长燕摄
从农产展厅的“物产课堂”,到露营地的“生活提案”,再到野战基地的“趣味互动”,实践团用“边走边播+场景叙事”的方式,把二沟村的“可观、可玩、可购”揉成了一幅鲜活图景。“我们不只想‘卖货’,更想让网友透过镜头,摸到乡村生活的温度。”成员常龙飞擦了擦额角的汗,镜头里的他正对着网友展示村民手编的竹篮。
青春力赋能:给农旅发展装“新引擎”
这些年,峡门回族乡靠着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建起了集观光、食宿、户外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矩阵,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困境,一直让当地犯难。兰州大学实践团的到来,恰好送来了解题的“新媒体钥匙”。
直播中,实践团既是“推介员”,也是“调研员”:梳理供应链时,发现包装同质化问题,建议设计“乡野风”文创;体验露营服务时,记录游客反馈,反馈景区优化。“我们把课堂的营销思维,转化成乡土需求的解法。”队长丁鑫棚说,这场直播是“双向奔赴”——既为乡村引流,也让青年读懂乡土。
“以前总觉得直播是年轻人的‘花架子’,没想到大学生能把咱的蜜桃拍出故事,把旧窑洞变成打卡点!”二沟村党支部书记看着直播间不断上涨的关注度,忍不住感慨。如今,实践团已和“河豚居・慢生活栖息地”基地定下长期合作,接下来还要给村民开“直播培训班”,让这份“流量密码”真正留在村里。
双向奔赴:青春与乡土的“互相成长”
当青春创意邂逅乡土脉动,碰撞出双向生长的火花——兰州大学实践团没有把自己定义为“外来帮扶者”,而是以“参与者”的姿态,和二沟村完成一场关于“成长”的双向奔赴。
图为实践团在直播镜头前合影 刘长燕摄
“课本里的‘用户思维’,抵不过和村民聊一上午的收成;课堂学的‘流量公式’,比不过游客一句‘这地方真得劲’的真心推荐。”指导老师看着学生们的直播复盘,笑着感慨。在这场实践里,学生发现:乡村不是理论的“试验场”,而是逼着他们重新理解“需求”的真实课堂;而村民也惊喜于:这些戴眼镜的年轻人,能把“摘桃子”拍出故事感,让“旧窑洞”变成打卡点。
当直播关闭,镜头里的乡村风光还在网友心里发酵,实践团与村民的规划仍在继续。这场乡野间的青春实践,从来不是一次短暂的“云端相遇”——兰大学子带着乡土的“答案”回到课堂,二沟村的农旅故事,也正借着年轻的创意,从深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本文图片由兰州大学青衿赴乡实践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