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红色基因永流传:南京市浦口区的信仰密码——对红色地标点和新时代实践的探寻

    时间:2025-08-19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感召时代精神、唤起青年力量,2025年7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赤“浦”先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成员们奔走在南京市浦口区的大街小巷,挖掘随着时代演变而隐藏在浦口区各个街道、社区中的红色革命故事、乡村振兴实例和社会治理典范,并将其制作成微视频,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时代精神。

红色党史咏流传

第一站:泉西社区党史馆

走进党史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厚重的革命文物,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依次参观了“革命火种”“峥嵘岁月”“时代新篇”等展区,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情怀。其中一位同学驻足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前,感慨到:“看到这些历史资料,仿佛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智慧力量,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参观结束后,全体党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铿锵的誓言在展馆内久久回荡。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党史教育,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前辈们为榜样,发扬奋斗精神,在社区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红色薪火永续相传。

第二站:浦口革命烈士纪念碑

苍松翠柏掩映下,高耸的纪念碑庄严肃穆。活动初始,全体人员整齐列队,向在此长眠的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并默哀致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主席的诗句道出了先烈们视死如归的豪情。

活动中,讲解员动情讲述浦口地区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迹。从“江畔星火”到“渡江战役前哨”,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让在场人员无不动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名言恰是烈士们赤胆忠心的写照。小周同学感慨道:“先烈们用生命铸就了精神丰碑,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接续奋斗!”

乡村振兴谱新篇

第一站:响堂

浦口区响堂村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奋斗精神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当地通过“产业+文化”双轮驱动,不仅让青山绿水焕发新生机,更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响堂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栀子花田、有机茶园、田园民宿等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春赏花、夏采果、秋品茶、冬养生”的四季产业链。村民王大爷感慨道:“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红火!”正如诗句所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响堂的田园风光与特色产业相得益彰,成为浦口区乡村振兴的典范。

第二站:不老村

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的不老村,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与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在这里,新时代的奋斗精神与革命传统交相辉映,浦口人民以实干与创新,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篇章。

不老村以“长寿文化”为切入点,打造了集生态农业、康养旅游、文创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村民通过发展有机茶园、特色民宿、手工艺品作坊等,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正如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意,不老村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产业思维结合,让乡村焕发新生机。

不老村人民以行动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谛。通过党建引领、群众参与,不老村先后获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不老村的实践,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缩影。

社区治理书答卷

二合一:贤爱堂龙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初心永不移。”贤爱堂内,一张张泛黄的标语展现着社区治理中的热情与温度;龙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便民图书馆”“居民活动室”等是社区建设中建设工作者与居民间真情的映照。

在每个寻常的日子里,社区工作者们都始终把居民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的担当。在贤爱堂所在的社区中,每一位社区工作者都能讲出一段与居民间温暖的故事,每一条居民寄语都凝聚着对社区和谐发展的美好期许。而贤爱堂旁边的贤爱廊就像一个“同心桥”,连接着社区治理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见证着居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在贤爱堂的见证下,社区里邻里互帮互助的氛围始终浓厚。居民们会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打扫公共区域卫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美好的社区而努力。贤爱堂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社区治理前行的道路,也让居民们在这片充满爱的土地上安居乐业,共享幸福生活。

而在龙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们也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头。他们积极主动地为村民们提供各项服务,无论是处理繁琐的证件手续,还是调解邻里之间的小矛盾,都能做到耐心细致、公平公正,还有“春暖志愿服务大队”的点滴行动也在记录墙上熠熠生辉。面对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人员们精心规划建设项目,村里的便民设施越来越多,公共卫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文化建设方面,他们挖掘和传承龙山社区的历史文化,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他们就像村庄的守护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让村民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让村民们在社会治理的中感受党心与民心的紧密相连。

信仰的传承,永远在路上

当太阳西斜,南京市浦口区的各个地标会披上金色光辉。党史馆的革命精神、纪念碑的英雄事迹、响堂的田野雄心、不老村的生动实践、贤爱堂的服务精神、党群服务中心的鱼水情深……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信仰密码。

从革命历史的传唱,到新时代奋斗征程的再书写,红色基因从未褪色。它是一个个故事,洒落在稻田的光阴间,飘荡在人民的歌声里,浸润在民情记录本的墨香中,最终都将绽放为百姓的笑脸。在这片土地上,红色的故事仍在续写,信仰的力量生生不息!

来源|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赤“浦”先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