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把脉老旧社区改造的痛点难点,探寻基层治理优化的关键钥匙,切实助力民生服务提质与社区宜居升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陕西省调研“四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暑期社会实践团踏足塞上榆林,深入多个老旧小区开展深度调研。此次调研聚焦物理空间改造与长效治理机制的双重维度,系统梳理政策落地过程中的现实梗阻与创新突破,力求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基层治理样本。
图为实践团与社区负责人合影。吴森耀供图
脚步丈量实情:零距离探访改造现场
调研伊始,实践团成员便一头扎进改造现场。他们穿梭在楼宇与脚手架之间,目光聚焦于改造的细微之处:亲手查验外墙保温层的厚度、密度与工艺标准,细致观察屋顶防水工程的覆盖范围、接缝处理与长期实效,认真审视各类管线更新布设的路径规划、材质选用与安全保障,用脚步反复感知水泥路面重铺后的坡度设计、裂缝控制与整体平整度。通过系统性的实地勘察、多维度的详实记录与交叉验证式的严谨比对,团队初步描摹出榆林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现实图景与共性脉络,尤其关注施工标准化程度、工序衔接紧密度以及隐蔽工程的质量把控流程,为后续技术规范优化积累关键参数。
图为实践团考察小区公共设施情况。张磊供图
耳朵聆听民声:面对面对话社区心声
在榆林各大老旧小区,团队成员俯下身、沉下心,发放并回收了近百份饱含居民真情实感的有效问卷,并与众多住户展开了多轮深入细致的交流。居民们敞开心扉,倾诉心声:前期改造遗留的路面坑洼积水、楼道杂物堆积、绿化带管护缺位等管理“软肋”,成为大家集中吐槽的持续性痛点。这些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既有对“雨天再不用踮脚蹚水”、“漆黑楼道终于亮堂起来”、“健身器材焕然一新”等可见成效的朴实肯定与由衷喜悦,更强烈传递着居民们对施工过程更精细、噪音扬尘管控更严格、工程进度更透明、后续维护有保障、公共事务协调更高效、权责划分更明晰的深切期盼与热切呼唤。这些诉求直指改造链条中责任主体协同、居民参与机制与长效管理落地的核心矛盾。
图为实践团采访榆林市毛纺厂小区居民。赵振杰供图
此次榆林之行,实践团成员用脚步深入社区肌理,用耳朵贴近百姓心坎,以青年视角捕捉城市更新脉搏。调研所获取的第一手鲜活资料,不仅为理解“四好建设”理念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多元实践与生动演绎提供了宝贵的现实注脚,更深刻揭示出在改造全链条中持续优化流程设计、强化精细管理标准、提升跨部门响应效能、夯实居民监督机制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这些发现既折射出当前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共性挑战,也凸显了榆林在地化实践的独特价值。团队将基于详实数据与典型案例,凝练政策适配性强、居民获得感高的改造范式,为后续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破解治理碎片化难题提供操作性方案,真正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明晰民生工程的努力方向,标注美好生活的幸福刻度,助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从“改得了”向“改得好”“管得久”的历史性跨越。
文本来源:刘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