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歌声点亮课堂:海南师范大学暑期支教音乐课赋能南海学校乡村教育

    时间:2025-08-21     阅读:
    来源: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爱心支教行·夏日暖童心”教育关爱服务团
7月5日至14日,海南省定安县黄竹镇南海学校迎来了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爱心支教行·夏日暖童心”教育关爱服务团。在为期十天的暑期支教中,26名大学生支教老师不仅为该校学生带来了植物拓印、科普等多元课程,更以音乐课为载体,通过学习、教唱、舞台表演等形式,让乡村孩子们在歌声中突破自我,实现了从羞涩怯声到自信绽放的成长蜕变。
课堂上的破冰:从低头沉默到指尖跃动
“左手代表着方向,它不会像困难低头;右手代表着希望,它不会为挫折发愁——”7月6日上午,南海学校三年级教室传出《左手右手》的旋律,支教老师正举着双手示范动作。当她询问“谁想试着领唱”时,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学生们纷纷低下头,只有小杰的手指在课桌下悄悄模仿手势。
这是支教团开设的第一堂音乐课。支教老师发现,乡村孩子对音乐充满渴望却不善表达: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插曲时,后排女生的脚尖会跟着节奏点地;提到《小星星》,有学生能准确哼出旋律却不敢开口。“他们不是不会,而是缺少展示的勇气。”支教老师在教学心得中写道。
针对这一情况,支教老师们调整教学方案,将歌词与生活场景结合——“左手像回家的路,右手像照亮路的灯”,让学生在互动中放松。7月8日的课堂上,二年级学生小宇率先打破沉默,主动领唱英文歌《Little Star》,尽管声音有些微弱,却让全班同学自发响起掌声。

学生在音乐课上初步练习
舞台上的绽放:从颤抖发声到自信领唱
7月13日下午,南海学校文艺汇演的舞台上,《左手右手》的旋律再次响起。32名学生排成整齐的方阵,左手划出弧线如浪潮翻涌,右手托起似朝阳初升。前排领唱的小杰声音虽略带颤抖,却清晰唱完每一句歌词,动作标准有力——这个三天前还因害怕表演躲进厕所的男孩,此刻眼神明亮,满脸坚定。

音乐课堂上孩子们认真跟练
这场演出是音乐课成果的集中展示。支教老师们提前三天组织排练:每天课后留1小时指导动作,利用课余时间帮学生纠正发音,甚至为害羞的孩子设计“分组轮流领唱”的环节。“小浩总忘词,我们就把歌词贴在他的手背上;小杰紧张到跑调,我们就在台下举提示卡。”支教老师说。

学生为文艺汇演做准备
汇演中,英语歌《Little Star》的合唱赢得满堂彩。学生们用稚嫩却清晰的发音完成演唱,小杰作为领唱,每一个单词都咬得格外认真。四年级学生表演的情景剧《没头脑和不高兴》穿插了配乐,一年级还演唱了《左手右手》片段,整个校园沉浸在歌声与欢笑中。

学生文艺汇演现场
“孩子以前见人就躲,现在敢在台上唱歌了。”台下,小浩的妈妈举着手机录像,镜头里的儿子正随着节奏摆动,“老师说他音乐课总问‘能不能多练一遍’,原来偷偷下了这么多功夫”。
歌声里的种子:从十天课程到长久影响
这场以音乐为载体的教育实践,带来了可量化的改变。音乐教育像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孩子们的表达欲,更让支教团成员们看到乡村孩子对多元课程的迫切需求。
对乡村教育而言,这样的实践填补了艺术教育的缺口。南海学校岑运数主任坦言,“支教团带来的互动式、创作型音乐教学,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到音乐中的乐趣,这种体验激发的不只是兴趣,更是主动探索的勇气”,“这正是乡村教育最需要的内在动力。”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模式的启发。支教团将高校艺术教育资源与乡村需求结合,探索出“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路径——如科普课上的龙血树顺口溜,既巩固了科学知识,又锻炼了表达能力。这种模式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借鉴:高校志愿服务可成为补充乡村教育资源的重要力量,而音乐等艺术课程,能成为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支点。(通讯员 田忻玉 李佳芯 贾林 田鑫 葛蕊欣)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