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审翰轩文学社“三下乡”实践团队探寻南通文化传承脉络)
2025年6月至7月,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翰轩文学社实践团队以 “染缬千年韵 青春共传承” 为主题,赴南通开展文化传承 “三下乡” 实践活动,聚焦蓝印花布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系统梳理其传承脉络,助力这项传统技艺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作为蓝印花布的重要发源地与传承地,南通枕江襟海的地理特质与千年人文积淀,为这项非遗技艺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土壤——蓝印花布的靛青纹路中镌刻着民间工艺的历史纵深,其与张謇实业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交融延续着技艺传承的精神根脉,而当代金融创新更赋予这门古老技艺新的发展动能。
实践团队循着“传统技艺——历史纵深——精神传承——当代转化”的逻辑主线,以蓝印花布为核心线索,先后走访蓝印花布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南通烈士纪念馆及艺术品金融研究中心等相关机构,通过实地考察、史料研读、专题访谈等形式,深入探寻蓝印花布的技艺精髓、历史渊源与当代发展路径,为推动这项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累青春力量。此次活动不仅搭建起高校学子与非遗文化对话的桥梁,更彰显了青年一代守护技艺根脉、传承文化薪火的责任与担当。
实践团队首站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在这里开启了对这项非遗技艺的深度研学之旅。成员们系统梳理了蓝印花布从古代起源到近代发展再到当代传承的完整脉络,通过馆藏的历代花版、传世织物及文献资料,溯源技艺起源与流派演变,近距离感知其“以蓝为墨、以布为纸”的艺术魅力与深厚文化价值。在博物馆核心展区的作坊区,团队成员围站于传统操作台前,全程见证一块白布从平面设计图稿到立体织物成品的神奇蜕变历程。从纹样设计、刻板雕刻的精细功夫,到石灰调浆、刮浆定型的严谨工序,再到靛蓝染色、反复浸染的耐心等待,直至最后的刮灰显花环节,团队成员全程参与每道关键工序,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受这项传统技艺“千锤百炼始成花”的独特魅力。团队还专门专访了蓝印花布传承人,通过深度交流不仅感受到南通匠人群体对这项技艺的执着坚守与世代珍视,更清晰看到当代传承者在守正与创新中探索的发展路径——传统纹样融入现代审美,技艺应用拓展至服饰、家居、文创等多元领域,让古老的蓝印花布借助新形式持续焕发蓬勃生命力。
在南通博物苑,团队循着蓝印花布的历史轨迹,从实业发展视角深化对这项技艺历史纵深的认知。透过馆藏的实物史料,成员们详细了解到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期间,如何将蓝印花布技艺与近代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历史实践,以及其通过兴办工艺学堂、设立染织科等方式推动蓝印花布技艺改良与人才培养的民生举措。这些史料让团队成员真切了解到蓝印花布在时代浪潮中从民间工艺向产业形态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理解实业力量对技艺传承的支撑价值与时代意义。
在南通烈士纪念馆与艺术品金融研究中心,团队进一步探索蓝印花布传承的精神内核与当代转化路径。通过相关展品与专业讲解,成员们了解到蓝印花布在革命时期作为军民物资、文化载体的红色记忆,感知到这项技艺中蕴含的坚韧质朴、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质。而在艺术品金融研究中心的调研中,团队重点探讨了蓝印花布的当代传承创新模式。调研发现,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蓝印花布花版数字化、技艺影像化、产品溯源化等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与此同时,作为重要文化资产,蓝印花布可依托艺术品金融创新拓宽传承路径,通过文化产权交易、艺术基金支持、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推动这项千年技艺实现更高效的活态传承与产业转化。这一创新性视角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蓝印花布的传承除坚守传统技艺本真外,更可通过与现代金融、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传统工艺的当代复兴与高质量发展开辟全新篇章。
南通蓝印花布的千年靛蓝,在新时代发展经纬中持续焕发新生。此次 “染缬千年韵 青春共传承” 三下乡实践活动,以蓝印花布为核心切入点,串联起其传统技艺精髓、历史发展脉络与当代创新路径,生动诠释了“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三位一体的非遗保护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的“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此次调研不仅系统记录了蓝印花布技艺的活态传承现状,更积极探索了青年参与非遗保护的创新模式,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振兴要求、推动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