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油纸伞,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交融着江南地区的婉约韵味。它不仅是珍贵的非遗技艺,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深入探究并向大众普及这项非遗, 7月22日,大气与遥感学院“青衿制伞志”实践小分队前往浙江省杭州市开展了以“晕染余杭油纸伞,薪传古韵焕新章”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调研双线:问卷走访揭示传承现状
为深入探寻余杭油纸伞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之路,队员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线上面向不同年龄、职业群体发放问卷,回收近百份有效数据,发现仅不足三成的受访者知晓这一非遗文化,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愿意体验相关活动;线下采访居民,了解群众对于余杭纸伞技艺的看法,团队从中发现了这项技艺存在宣传薄弱,受众局限等问题,为后续弘扬和宣传非遗文化奠定了调研基础。
图1 团队成员在对市民进行采访
匠心工坊:沉心静气悟制伞之道
基于调研,队员们决定深入源头,去往余杭纸伞之家的工坊中感悟制伞传承之道。在工业化的今天,这里依旧演奏着砧板与竹条的交响乐,将72道工序熬煮时光。队员们先是认真学习了余杭纸伞的结构,而后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沉住气,耐住性子,学习了穿花线技艺,并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制伞过程”和“创新发展”等角度提出疑问,从年轻人的角度提出建议:可以与热门的IP和品牌联名,设计具有创意的文化衫和文创产品,对接电商和文旅以拓宽渠道,促使产业与文化相得益彰。
图2 团队成员在学习余杭油纸伞的结构
图3 团队成员在学习制伞技艺
伞博探秘:历史画卷中的工艺演变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队员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步入中国伞博物馆,仔细观摩馆内珍藏的历代珍品,通过实物了解其形制、工艺和纹样的演变。老师深邃的眼睛看着一张鲜红的伞面,道出了这柄长征伞的故事。现代伞虽不再需要七十多道复杂的工艺,但这门非遗技艺本身早已超越了伞的实用性,是华夏历代先辈的智慧结晶。队员们特别希望将这项技艺带回日常,让这份雅致风韵在新时代绽放独特色彩。
图4 团队成员在中国伞博物馆内参观
图5 团队成员与余杭纸伞技艺传承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