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民、长于民,亦将立于民、服务于民。当国家战略与青春热血相遇,一条三千里运河便不再只是地理坐标,而是民族复兴的宏大注脚。2025年7月1日至8月中旬,济宁学院“运河文脉寻珍小队”牢记嘱托,在“以文化润泽疆土”与“乡村文化振兴”双重大考中交出硬核答卷:近两个月时间、徒步近百公里行程、500份问卷、非遗特色课程……数字背后,是新时代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铿锵誓言。
文脉探源·寻迹千年——一篙撑开唐宋月,照见水巷灯火与桨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团队以运河文明的物质载体与生活印记为基石探寻文化,这些地点以运河为核心,构成“官署治理-文人创作-工匠技艺-市井生活”的文化生态链。河道总督府与济宁市博物馆互证漕运制度与水利智慧;浣笔泉和运河记忆街区串联文人诗意与市井文脉;鲁班手造产业园、玉堂酱园则彰显工匠技艺与商贸文明。
聚焦运河对城市肌理、日常生活、精神符号的塑造,可挖掘其“活态遗产”价值。它们从不同维度构成了济宁运河文化的完整图景,彼此关联又各有侧重,而团队在探寻中收获的,不仅是对运河文化的系统认知,更是对“守护文脉”这一责任的深刻体悟——青春力量,正该用在这样触摸历史、连接当下的传承里。

图1团队与浣笔泉工作人员及游客合影

图2浣笔泉工作人员为团队讲述相关历史

图3团队在玉堂酱园门前合影
社会调研·问脉乡土——半卷青简问炊烟,稻香答我万古情
团队以运河文明物质载体与生活印记为基,调研河道总督府等构成的文化生态链,同时深入乡村,调查大众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发现多数村民知晓本地相关遗迹,但对整体脉络了解有限。调研让团队明白,需用更通俗方式传播运河文化,青春力量应投身于连接历史与当下,让文脉在乡村扎根延续,彰显其“活态遗产”价值。

图4团队对当地居民进行相关采访

图5当地居民热情参与
文化传承·育梦童窗——剪纸裁出星河帆,载童梦驶入春水
运河文化的传承需扎根物质载体与生活印记。从官署治理到市井生活的生态链,是鲜活的文化教材。力准以此为基,将河道总督府的智慧、浣笔泉的诗意、匠人的坚守融入下一代教育,让青少年在触摸遗迹、聆听故事中感知文脉。唯有让历史活在当下,才能让运河文明跨越时空,成为滋养代代人的精神养分,让“活态遗产”真正实现代际相传。围绕2025年任城区七彩暑托班的文化浸润目标,团队特设特色课堂:播放动画讲解运河漕运,组织诗词会品味诗意,非遗剪纸等,这不仅让孩子们系统认识了运河文化,也激励着青年一代,更坚定地扛起守护文脉、传承文化的重任。

图6团队队长为孩子们讲述非遗剪纸

图7团队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当最后一缕夕照在浣笔泉的水面碎成金箔,当剪纸的荷香仍在孩子们指间盈盈不散,运河的脉搏已悄然与青春同频——此刻,文脉不再是静默的遗迹,而是一条奔涌的河:流过官署的青砖,流过酱园的酱香,流过每一个被点燃的眼神。
本次“三下乡”活动,让团队成员真正了解了运河文化,并在实践中展现出新一代青年对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风貌与责任担当。未来,调研团将继续秉持这份信念,以数字光影与青春脚步接力,让古脉奔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