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据安全与制度落地:
河海学子走进数字治理一线
2025年7月2日至4日,河海大学商学院“数安江宁,智理金陵”调研团在指导教师李明的带领下,赴浙江省杭州市,先后走进乾冠信息安全研究院、浙江省水利厅及杭州市拱墅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围绕数据安全建设现状、治理路径与落地机制开展专题调研。三天之行,既是对数字化转型前沿现场的观察,也是一次将政策文本落地为社会实践的探索。
一、初识行业现场:数据安全,技术不再抽象调研首站,团队来到位于杭州的浙江乾冠信息安全研究院。走入研究院的那一刻,团队成员直面一堵荣誉墙——那不是装饰,而是企业十年深耕网络安全的历史压缩。此次调研首站选择企业,是团队有意为之:相较于政策文件或平台系统,企业对前沿技术的落地路径有更鲜活的感知。
研究院向成员展示了一款基于流量分析的数据安全产品,在技术讲解中,团队成员逐步理解了“数据脱敏”“访问溯源”等抽象术语背后,所承载的风险控制逻辑。在机房参观中,技术负责人向团队介绍了其核心产品——以敏感数据识别与追踪为目标的流量分析系统。该系统已在金融、能源、政务等领域投入使用,具备高并发环境下的安全事件快速响应能力。

随后的座谈环节,专家表示:“中小企业更关注轻量化方案,而重点行业则强调适配性。”此言让团队成员意识到:技术落地不仅仅是算法本身,更涉及资源承载能力与需求适配度的双重平衡。
二、数字化改革的背后:制度如何承接技术?如果说企业是“造船”的人,那么政府就是“划船”的人。在浙江省水利厅,调研聚焦于公共数据资产如何在制度框架下实现共享利用。
水利数据以其高频、高敏、高依赖的特点,对安全提出了极高要求。水利科技处陈玉婷副主任带领团队参观了“浙水安澜”数据平台展示区。团队了解到,该平台汇聚了全省2.8万个水文监测点的数据,日处理量达2000万条,已广泛应用于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等核心任务。
调研过程中,团队不仅观察了系统如何采集、处理、调用数据,更聚焦于背后的制度架构:不同单位如何分权管理、部门间如何实现数据流通、平台如何兼顾实时性与保密性。相比单一的技术突破,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套体系“通而有界、用而有度”的运行逻辑。这让团队意识到,在公共治理领域,数据治理不是“拿来即用”,它依赖制度的承载力。技术和规则必须并行演进,才能真正支撑高频运行下的安全决策与风险防控。
三、基层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政府实践调研最后一日,团队走进杭州市拱墅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在数字政府2.0框架下,拱墅区是浙江先行先试的“前哨站”,也是此次团队实践中的“民生落点”。这一站的关键词是“服务落地”——数据要素如何真正进入社会民生领域。
在座谈中,负责人介绍了拱墅区基于《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所搭建的区级数据治理体系,强调“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不是口号,而是一整套制度与技术协同结果的体现。从政务审批到社保服务,再到社区微治理,数据流在后台完成联通,前端呈现为高效便捷的群众体验。更重要的是,系统会定期回收反馈信息,将使用者的意见输入优化流程,形成数据治理的自我迭代。


在团队看来,拱墅区的数据治理不再将数据视为冷冰冰的技术手段,而是作为连接公共服务与民众体验的信任机制。它所承载的不是一套流程的自动化,而是一种治理责任的可视化:政府是否回应得及时,服务是否触达得精准,数据的流向与反馈,正是这些问题最直接的体现。
四、从点及面:青年如何在数据治理中找到落点三天实践,三种场景,三种数据角色。从企业到政府,从系统到终端,“数安江宁,智理金陵”调研团逐渐认识到,数据安全不仅是加密算法与防火墙的堆砌,更是对权责结构、利益关系与公共伦理的系统回应。而青年走入一线实践的意义,就在于用真实的场景来检验纸上的认知,以专业的视角去回应国家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现实挑战。
团队接下来将围绕“地方政府在数据资产治理中的权责配置与价值实现”开展系统性研究,尝试从治理结构、制度设计与公众感知等多个维度展开理论建构与案例归纳。将观察转化为问题、将问题沉淀为洞见,正是这场实践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