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长治医学院“力行求真,深耕求实”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前往淮海医院淮海社区,开展健康义诊与科普宣传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帮扶,践行青年医者社会责任。7月2日,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前往刘伯承工厂参观学习红色文化。活动旨在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同时提升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一、临床实践求真知,青春力量惠民生——长医学子三下乡医疗服务纪实 7月1日至7月7日,一支由1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力行求真,深耕求实”三下乡实践团队在长治医学院附属淮海医院开展医疗惠民服务。第一次走进长治医学院附属淮海医院,实践队员便被其独特的医疗服务系统所震撼。门诊大厅里,电子叫号系统与人工导诊台并行不悖,现代医疗的精准高效与传统服务的温情脉脉在此完美交融。走廊墙面上,"厚德精业,济世报国"的院训与患者感谢信相映成趣,诉说着这所医院对技术与人文的双重追求。这种专业与温情并重的医院文化,让他们对未来的从医之路充满向往。
内科诊区内,实践队员跟随着主治医师的步伐穿梭于病房之间。医生们耐心的询问、细致的观察,以及查房后一丝不苟的登记,在这群志愿者心间埋下了一颗深深的火种。
外科诊区内,实践队员跟随着外科副主任赵老师进入手术室观摩。从踏入限制区前的更衣消毒,到器械护士精准、无声的器械传递,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外科无菌操作规范是保障患者安全的生命线,是“求真”精神在感染控制层面的具象化。而外视镜上细致入微的胆囊切除更是让实践队员明白外科手术的成功与否应立于青蘋之末,不可有毫末之差。
中医诊疗区内,实践队员跟随主治医生从望闻问切4个角度全面观察了中医疗法。医生将中医养生知识绘制成图文并茂的科普资料,现场指导患者掌握简单的穴位按摩和食疗方法。实践队员也在中医针灸疗法中获取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学生们的加入为医院带来了新的气象。"医院工作人员表示。据观察,在学生参与服务期间,医患沟通质量明显提升,门诊服务效率也有所提高。
这次实践让实践队员收获颇丰。他们表示,通过参与实际诊疗工作,课本上的医学知识变得更加鲜活。更让他们欣慰的是,许多患者用质朴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些"白大褂"的感谢与认可。院校协同的实践模式展现出独特价值。这种将课堂学习与临床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医院服务注入了青春活力
这支年轻的队伍用实际行动证明,医学生的青春力量正在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新动能。他们的实践为医学教育创新和医疗惠民服务提供了有益探索。
二、社区服务暖人心,健康守护践初心——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基层惠民侧记 在为期七天的志愿服务中,长治医学院三下乡服务队的10名志愿者分批深入淮海社区卫生站,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开展了一系列暖心便民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队员协助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承担预检分诊、信息录入、留观巡视等任务,累计服务500余人次,有效缓解了基层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针对社区老年群体,实践队员还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并建立健康档案20余份。
在办公室,实践队员发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历时7天完成了近千份居民健康档案的电子化录入和分类整理工作,使社区健康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智能化。服务期间,实践队员还走访了50余户家庭,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现场讲解等方式,向居民普及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预防等健康知识,惠及群众200余人。
"这些医学生不仅专业素质过硬,服务更是周到贴心。"社区王主任如此评价。此次志愿服务活动,既为社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也让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锤炼了本领、增长了才干,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三、军工精神薪火传,新青年接力新时代——参观刘伯承工厂纪实 7月3日,长治医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伯承工厂旧址,在这座被誉为"人民兵工摇篮"的抗战遗产中,开展了一场跨越八十年的精神对话。
推开刘伯承工厂斑驳的木门,时光仿佛倒流至1942年。这座由刘伯承元帅亲自筹建的兵工厂,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创造了"年产步枪超万支、子弹百万发"的奇迹。讲解员指着一台布满岁月痕迹的车床介绍:"当时全厂仅有17台机床,其中12台是靠缴获日军设备改造的。"
在"一切为了前线"的标语墙前,队员们久久驻足。展柜里泛黄的生产记录本上,钢笔字迹仍清晰可辨:1943年8月,青年突击队用算盘计算弹道数据,将炮弹合格率提升至92%;1944年春,工人们用煤油桶改装的坩埚,"土法炼钢"产出特种钢材。玻璃展台下,一套锈迹斑斑的钳工工具格外醒目——这正是当年工人们手工加工枪管膛线的见证。
当队员们还沉浸在历史震撼中时,一阵机械运转声将视线引向现代展区。智能机械臂正在复刻"八一式"马步枪的3D模型,激光雕刻机在钛合金板上精准铣出当年兵工厂的厂徽。这种强烈对比让临床医学专业李同学感慨:"80年前前辈们靠手工打磨每个零件,今天我们已能用纳米技术制造人工关节,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
在互动体验区,看着虚拟影像中青年工人们布满老茧的双手,王同学在实践日记中写道:"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军工长城,我们更要用智能手术刀守护生命防线。"
参观尾声,一场特殊党课在厂史馆展开。讲解员指着墙上的"吴运铎班组"照片说:"当年他们冒着硝烟修枪械,现在你们面对的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句话让队员们陷入沉思——在5G远程医疗演示屏前,在微创手术模拟器旁,医学生们重新理解了"把一切献给党"的时代内涵。
离开展馆时,夕阳为老厂房的青砖镀上金边。那台见证历史的德国造铣床,正与隔壁数字化车间的新设备交相辉映。讲解员总结道:"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教育,更是一次职业信仰的洗礼。作为未来医者,你们要像当年军工人那样,用科技赋能仁心,让红色基因在白衣战袍上焕发新光。"
七日光阴短,淬炼志愈坚。当实践的足音在淮海社区卫生站的温馨笑靥中沉淀,在刘伯承工厂钢铁意志的余温里升华,更在淮海医院守护生命的前沿阵地淬火成钢,长治医学院青年学子的行囊已满载超越时空的精神馈赠。那些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的红色血脉,已如无声春雨,悄然注入青春心田,化为新时代长征路上不竭的澎湃动能。看,前方是科技赋能下生机勃勃的健康中国图景,是基层治理现代化升腾的和谐炊烟,是制造强国挺起的钢铁脊梁。我们将以听诊器为冲锋号,以白大褂作征衣,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熊熊燃烧。太行山的松涛作证,浊漳河的晨光铭记:这趟红色追寻,绝非终点,而是将信仰火炬更高擎起的起点——青春之我,必将以奋斗为笔,在民族复兴的壮阔画卷上,挥洒出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璀璨篇章!
作者:桓亚楠,石明冉,翟兆欣
来源:长治医学院“力行求真,深耕求实”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