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南京,暑气蒸腾,中山陵景区内松柏郁郁葱葱,游人络绎不绝。南京财经大学“筑梦青春”团队的志愿者们奔赴于此,开启暑期 “三下乡” 实践活动。从破晓到黄昏,志愿者们以汗水为墨、微笑为彩,为这座承载厚重历史记忆的景区,添上温暖青春底色,让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志愿精神,在实践里愈发熠熠生辉。
前期筹备:培训赋能,蓄势待发
活动开启前,志愿者们早早来到汇爱坊 —— 专注助残的志愿活动基地。在这里,系统培训有序开展,为志愿服务筑牢基石。景区讲解员深度讲解中山陵:从建筑布局的精妙,到历史背景的厚重,再到孙中山先生伟大革命事迹的回溯,让同学们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意义,有了初步认知。
而针对志愿服务实操,培训聚焦游客引导细节:明确注意事项,梳理应急处理流程,传授以温和方式劝导不文明行为的技巧。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将知识内化于心,为即将开启的服务,做好充足准备。
岗位实践:各司其职,传递温暖
培训结束,志愿者们迅速奔赴岗位,开启服务接力。后勤组志愿者,化身 “搬运侠”,积极收纳、搬运各类物品,往返穿梭间,保障物资供应顺畅;汇爱坊内,接待组志愿者专注物资填充,用细心让每一份储备恰到好处,面对游客咨询,耐心倾听、热情回应,以真诚笑容搭建沟通桥梁;室外服务的志愿者,坚守环境维护与游客帮扶一线,他们穿梭在陵道,清扫垃圾、维持整洁,遇到游客问路、求助,及时伸出援手,用行动诠释 “互助” 内涵。
特色行动:环保融入,践行担当
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创新融入 “环保理念”。他们随身备好垃圾袋,利用换岗间隙,沿陵道拾捡纸屑、塑料瓶。七月暑热难耐,额头汗珠滚落,红色志愿马甲反复被汗水浸湿、又被山风烘干,盐渍渐渐附着其上,可没人喊苦喊累。这一举动,不仅让景区环境更洁净,更以实际行动,向游客传递 “爱护历史遗迹、守护生态环境” 的理念,带动更多人关注环保、践行环保。
心得分享:收获成长,感悟使命
六天志愿服务,短暂却深刻。离岗前,志愿者围坐分享,满是触动与成长。
有同学感慨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助残服务里,看到残障人士因自己的帮助,露出欣慰笑容,真切体会到付出的价值;有人谈到,深入了解残疾人处境后,深知微小帮助也能点亮希望,疲惫因这份意义,消散如烟;还有同学说,通过此次活动,对中山陵历史意义的理解,从课本文字,变为亲身实践后的厚重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历史的传承,不再遥远,我们站在这里服务,就是与历史对话,接过传承的接力棒”。
总结展望:传承精神,延续热爱
活动尾声,志愿者们拍照留念,定格这段难忘的青春旅程。此次实践,志愿者们收获颇丰:不仅加深对历史文化的敬畏,理解守护历史遗迹的社会责任,更走进残疾人群体,懂得以己之力传递温暖。
志愿者张心怡在总结里写道:“站在见证百年风云的中山陵,我们是服务者,更是历史学习者、精神传承者。未来,会带着这份收获,奔赴更多志愿现场,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更亮光彩。” 南京财经大学这批学子,以暑期 “三下乡” 为契机,用行动践行志愿精神,相信这份热忱与担当,会化作成长动力,驱动他们在未来,继续书写 “奉献青春、传承使命” 的动人篇章,让志愿之火,在更多角落燃烧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