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以来,特色产业发展成为激活农村内生动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的坡柳村,一支由茶叶构成,红绳捆绑而来的“状元笔”正书写着产业复兴的动人故事,同时描绘着乡村经济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多彩画卷。2025年8月15日,来自贵州大学阳明学院的“青衿探茶·贞丰振兴队”擎旗鸣铃,在金辉沐浴下启程奔赴贞丰县龙场镇坡柳村,以贞丰娘娘茶产业为调研对象,通过对原料实地考察,梳理娘娘茶产业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形式,深入探究这一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方案。
初探坡柳:古村新貌入眼帘
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行进,“青衿探茶·贞丰振兴队”抵达了这个被茶香浸润的古朴村落。坡柳村静卧在群山环抱之中,梯田层叠,灰瓦木楼错落有致,几缕炊烟袅袅升起,鸡犬之声相闻,处处流露着宁静祥和的乡村气息。村中小路迂回绵延,路旁水声潺潺,时有头戴蓝印花布的布依族妇女坐在门前挑选茶叶,儿童嬉戏玩闹,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美景。远处山坡上,翠绿的茶园与茂密的原生林木交错分布,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村委访谈:茶产业的致富门道

图为青衿探茶·贞丰振兴实践队与村委访谈 吴心怡供图
进入当地村委会,团队详细了解了坡柳村茶业兴起的发展历程。据当地蒙书记介绍说,近年来坡柳村依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着力于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产业发展中,通过合作社与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目前,茶产业已成为坡柳村的支柱产业,全村茶园面积约占1000多亩,年产量约2.5吨,带动800余户实现增收。在发展茶产业过程中,村委会与当地加工茶原料企业合作,开放茶园和古茶树区域,鼓励广大村民参与茶原料的开采与制作,同时还制定了茶叶质量标准和溯源体系,确保茶产业链的全程品质管控,为娘娘茶的茶源品质保驾护航。
溯源茶香:古树茶园育佳茗
图为青衿探茶·贞丰振兴实践队寻找古茶树 吴心怡供图
在当地村书记带领下,队员循着茶香深入村后山麓,这里孕育着贞丰娘娘茶的两大原料来源:山中自然生长的古老茶树与村民精心管护的生态茶园。据当地村干部透露,大部分年代久远的古茶树由于保护不当已经销声匿迹,现存的只有一部分近些年来种下的新茶树和部分现存的古茶树。在坡柳村,现存古茶树3000多株,为更好管理和保护古茶树,坡柳村坡柳古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古茶树进行挖掘和保护,并为古茶树挂上“身份证”进行保护,现存古茶树几乎全部进行了挂牌保护。在此深山秘境中,那些仅少数的古茶树傲然挺立,树干粗壮蚱结,布满青苔,见证岁月的沧桑。这些茶树与原生林木自然共生,根系深扎于富含矿物质的湿土壤中,枝叶在云露云雾的滋润下自然舒展。在清晨时分,带着露珠的嫩芽在阳光下闪烁着明亮的光泽,散发出山野所特有的清新气息。
与自然茶林相映成趣的,是村民们世代经营的生态茶园。这些茶园依山就势,规模较小,但举足轻重间都体现着茶农的用心。茶农们通过古法种植,坚持人工除草,拒绝化肥农药。每至采茶时节,茶农们晨曦微露便上山采摘,手指在茶丛间轻盈舞动,专取那初展的一芽一叶。新采的茶叶青翠欲滴,叶片饱满肥嫩,散发着鲜活的生命气息。当地茶农介绍道:“我们这两个来源的茶叶各有特色,古树茶香沉稳悠长,生态茶园茶叶则更加鲜美甘醇,二者共同成就了娘娘茶的独特风味。”因此,无论是自然生长的深山茶林还是精心管护的生态茶园,都保持着天然的种植培养模式。茶园中各式各样的昆虫形成自然的生态平衡,这样原生态的种植环境不仅保证了茶叶的品质,更使每一片茶叶饱含着这片土地的精华。
“青衿探茶·贞丰振兴队”通过对娘娘茶原料的实地调研,深刻体会到贞丰娘娘茶从源头开始就对品质的严格把控。在幽静深邃的自然环境中,古茶树与生态茶园相得益彰,共同书写贞丰娘娘茶的新鲜天然之美,为后续精制加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青衿探茶·贞丰振兴实践队与村委合影 吴心怡供图
通讯员:田力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