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由王恩泽、刘昌、张可铭、罗一东、刘瑞祖组成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赴西部地区老年人数字融入调研队在人文学院胡卫卫老师的指导和李超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秦陵社区,通过访谈社区工作者、陪伴老人交流、参与服务场景,解码基层养老“小社区”里的“大文章”。从设施布局到智慧应用,从服务细节到老人需求,秦陵社区的养老实践,不仅是西安构建老年友好环境的缩影,更让青春力量与养老温度双向奔赴,碰撞出对老龄化社会治理的深刻洞察。
空间里的养老温度:设施搭建“幸福圈”
秦陵科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老人日常“打卡”的生活圈。踏入这里,助餐点、健身房、图书室、书画活动室一应俱全,日均服务超50位老人。社区严格按照政策要求,以“贴近需求、便捷可达”为原则规划功能区。健身房器材齐备,种类繁多;图书室宽敞明亮,设施完备。社区已成为老人社交的重要“根据地”,书画笔会、健身活动、棋类对弈等接连不断,欢声笑语冲淡了孤独。
在政策的有力赋能下,这里的空间更具温度。依托西安市养老设施建设政策,社区积极争取补贴完善功能,从硬件改造到服务配套,将“冰冷条文”转化为老人触手可及的幸福。调研队在此看到的,不仅是设施布局,更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如何以“适老化、有温情”的方式,嵌入老人生活日常。
智慧融入的加减法:科技适配“慢节奏”
“手机一键购物,视频打破阻隔”,秦陵社区老人熟练使用智能设备的场景,打破“老人与科技绝缘”的刻板印象。社区借力西安市智慧养老政策,特别设立“数字助老站”,社工与志愿者在此手把手教老人操作手机。社区78岁的张奶奶高兴的向调研队展示,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自己已经能够熟练的掌握“复杂”的操作技巧,现在每天足不出户就能和自己的老朋友打视频,聊家常。

调研中发现,智慧养老在秦陵社区是“加法”与“减法”的精妙平衡。技术叠加服务,让求助响应缩短至15分钟内,助餐等服务变得更高效;操作简化流程,把手机界面字体放大、步骤压缩,为老人做“减法”。在调研中,队员们亲身参与教老人用手机,深刻体会到:科技适老的关键,是让技术“弯下腰”适配老人的“慢节奏”。
青春银发共心声:服务暖流“融心意”
在社区访谈室,调研队员围坐倾听老人心声:李爷爷念叨助餐点的热乎饭菜,张奶奶点赞社区的手机教学。这些细碎的“满意”,源自社区服务对“痛点”的精准破解。助餐补贴让每餐实惠,文娱活动填补精神空白。青春视角与银发需求在此产生强烈共鸣。
调研队员们发现,养老服务的“细枝末节”,恰是老人生活的“头等大事”。社区工作者以政策为纲,从智能设备操作教学到节日关怀活动,把西安市养老服务提质政策,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行动。这种“政策-服务-需求”的闭环,让调研队明白:养老不是单一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共鸣”——青春力量读懂老人的“所需所盼”,政策与服务才能真正“接住”银发群体的生活重量。
从秦陵社区中走出来,调研队员们对养老服务“基层实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习总书记说“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申服务链条,提高服务水平”。正如调研队员在调研心得中所写: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始于政策框架,成于社区落地,暖于人心共鸣。当调研队以“观察者”“参与者”身份融入,看到的是“小社区”里的“大养老”智慧,也更明晰:未来,需要更多青春力量走进基层,让政策温度、科技力量、人文关怀,持续在养老服务的土壤里深耕,让“老有所养”真正成为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常。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文/王恩泽 刘昌 图/张可铭 指导老师/胡卫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