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智链猕乡,眉坞兴农” 社会实践队,奔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国家级猕猴桃产业园区及周边三寨村,围绕智慧农业落地、产业链智能化升级等核心议题开展调研,在实地走访中探寻科技赋能传统鲜果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实践队首站走进园区内的齐峰果业生产车间一厂,在负责人的引导下,直观感受智能设备对产业效率的重塑。车间引进的法国麦弗洛达智能分选机,可实现从果筐抓取、除尘清洁到重量分选、瑕疵检测的全流程自动化,还能依据果品、果型、瑕疵度等维度完成 36 种排列组合分选。负责人介绍,设备的高精度光学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功能,让猕猴桃分选效率与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队员进一步了解到,园区共设四个鲜果生产厂区,三厂、四厂的新型分选机更搭载云端管理、数据存储功能与 AI 算法,能自主学习优化分选标准,还具备自动校准与自检能力,四厂分工协作,已构建起 “分拣 — 清洁 — 加工 — 包装” 的完整自动化链条。

随后,实践队分组深入三寨村,通过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式,与果农面对面交流产业参与现状。村民们透露,当地生态农庄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已引入物联网技术与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推行 “果肥结合 + 果园托管” 的新型管理模式;企业还借助 AI 技术,对果品品质、气象条件、土壤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推动猕猴桃生产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型。销售端,三寨村已形成 “企业 + 果贩 + 电商” 的多元格局:传统的企业订单供货、果贩集中收购仍是主流渠道,部分农户则主动试水电商直播,其中头部农户年销量可达数百箱,还能带动周边乡亲共同增收,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 “线上新窗口”。

实践队还前往三寨村村委会,了解村庄产业规划与保障措施。据介绍,三寨村现有猕猴桃种植面积约 3500 亩,覆盖农户 890 余户,产业以个体散户种植为主。为降低果农生产风险、激发种植积极性,当地不仅提供专业种植技术指导,还推行农业保险政策 —— 农户每亩自缴 100 元,最高可获 3000 元 / 亩理赔。谈及未来,村委会工作人员表示,村级规模化电商发展体系正加速建设,将以更开放的场景、更完备的标准、更包容的生态,把智慧乡村电商的 “流量” 切实转化为乡村振兴的 “增量”,让平台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

实践队通过多维度调研发现,眉县以猕猴桃产业为核心,联动果汁果酒、农家乐等业态协同发展,“政府 + 企业 + 果农” 的三方协同模式,既整合了资源、推动了产业升级,又让分散农户融入发展大局,实现了从单一农业收入向 “深加工 + 旅游” 复合收入的转变。而这背后,是科技对传统农业的唤醒,是多方主体的同心协力,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从智能分选设备的精准作业,到农户直播间的热情推介,再到村委会的科学规划,每一个环节都印证着: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需要以科技为翼、以产业为基、以人民为中心的扎实行动。此次调研不仅为高校研究科技兴农提供了鲜活样本,更让我们看到,当传统乡村遇上现代科技,当各方力量凝聚成发展合力,便能绘就出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乡村美丽的动人画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