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越城织网,青春注能:浙商大学子探访越城助联体,共筑“弱有众扶”暖心桥

    时间:2025-08-27     阅读:
    来源:浙江工商大学“助联万家·浙里共富”实践团
 来源: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助联万家·浙里共富”基层服务实践团

         2025年7月25日,浙江工商大学“助联万家·浙里共富”实践团走进绍兴市越城区助联体,以“民生体验官”的身份开展沉浸式调研。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大步推进的今天,如何打通社会救助资源与基层需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是实现“弱有众扶”的关键课题。越城区助联体通过构建“三级网络+多元共治”模式,为困难群体搭建起一张精准、温暖、高效的帮扶网。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与案例分析,深入挖掘该模式的运行机制与创新价值,剖析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青年视角的优化建议,致力为民生共富注入青春智慧与行动力量。
 

三级网络让救助服务触手可及

          实践团首先参观的是越城区助联体的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道,助联体以“党建统领、供需衔接、社会参与”为原则,构建了“区—镇街—村社”三级服务网络,从而实现了社会救助资源的全域覆盖与精准触达。这一体系以区级枢纽平台为“大脑”,通过数据整合与政策调度,统筹全区救助资源;镇街服务站充当“神经中枢”,负责需求对接与项目协调;村社服务点则如同“神经末梢”,直接扎根社区,确保帮扶措施落地到户。
在运作机制上,三级网络并非简单的层级划分,而是形成了双向联动的闭环。村社服务点通过日常走访与智能终端,实时采集困难群众的需求,并上传至镇街服务站进行初步筛选;复杂个案则直达区级平台,触发跨部门协同处置。同时,区级制定的政策通过镇街服务站转化为具体项目,再由村社服务点精准推送给目标群体。这种“自下而上汇聚需求,自上而下配送服务”的模式,有效避免了传统救助中“供需错位”的痛点。

 
多元共治让社会力量成为共富生力军
           接下来工作人员继续向我们介绍道,越城区助联体的创新实践,不仅在于政府主导的三级网络构建,更在于其成功激活了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效能,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共治格局。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救助中政府“单打独斗”的局限,让各类社会资源在共富路上各展所长。
企业力量的深度参与成为亮点,当地龙头企业通过设立专项帮扶基金、冠名公益项目等方式反哺社会。社会组织则填补了专业化服务的空白,平台吸引心理咨询机构、法律援助中心等十余家专业组织入驻,针对特殊群体提供深度服务。志愿者队伍则构成最活跃的“神经末梢”。助联体创新采用“专业+非专业”双轨制——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汇”平台参与节日慰问、课业辅导等基础服务;持证心理咨询师、维修技师等专业志愿者则组成“专家库”,按需提供上门服务。
这种多元共治的奥秘,在于助联体构建了精准的“资源匹配器”。平台将企业捐赠、社会组织服务、志愿者特长等要素拆解为标准化“资源包”,当村社服务点上报需求时,系统会自动生成最优组合方案。例如,若一个残疾家庭需要居家改造,平台便会调取企业捐赠建材、社工机构的设计方案、志愿者施工队伍,形成“一条龙”帮扶链。这种“拼图式”的资源整合,让分散的社会力量产生了乘数效应。
 
破解困境让共富之路行稳致远
         在座谈环节,工作人员也坦言道,虽然目前助联体仍在高效运转,但背后仍面临着若干深层次的挑战。这些困境既是当前社会救助体系普遍存在的痛点,也为制度创新提供了突破方向。助联体通过多维度探索,正在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破局之路。
帮扶覆盖面与深度问题是首要难题,部分特殊群体如心理创伤学生、长期贫困家庭等难以获得持续有效的支持;资源相对有限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帮扶需求,专业心理治疗、法律援助等服务供不应求;“夹心层”群体的帮扶存在明显缺口——那些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却因突发变故陷入困境的家庭,往往因政策门槛被排除在救助范围之外;专业服务力量也存在不足,特别是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需要长期跟进的深度服务,现有志愿者队伍中持证专业人员占比不高,这也使得深度服务能力受限。
面对这些困境,实践团成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针对覆盖面问题,成员建议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与个案跟踪相结合,形成长效帮扶机制;针对资源瓶颈,提出开发“智能匹配算法”,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针对“夹心层”盲区,建议设计“多维贫困评估体系”,引入就业状况、心理状态等新指标;针对专业短板,提出规划“青苗计划2.0”,通过“理论培训+实务督导”快速提升志愿者专业能力。助联体工作人员对团队提出的建议也表示认可,并希望后续能深化合作,进一步将构想落实到点。
这些创新方案既立足现实困境,又着眼长远发展,展现了青年学子对社会治理与民生工程的深刻思考,也让更多人意识到真正的共富不仅要解决当下的困难,更要建立可持续的帮扶生态。

青年担当为共同富裕注入青春力量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深入基层的调研,更是一次关于共同富裕的生动课堂。实践团成员们通过探索越城区助联体的创新模式,明白了三级网络构建的长处,也深刻体会到了多元共治对实现“弱有众扶”的关键作用,相信越城区助联体三级网络构建与多元主体激活的经验对全国同类地区助联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是民生工程的见证者,更应是共建者。助联体就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政策温度,一头系着百姓期盼。而青年学子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这座桥梁加固升级。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民生体验官”的身份,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我们相信,当青春智慧遇见民生需求,当青年担当融入共富征程,必将激发出更多温暖人心的创新实践,让越城助联体的经验之花开遍更多角落,共同书写“浙里共富”的精彩篇章。
 
文案:张子涵、杨紫淳、易清越、饶瑞
摄影:舒馨悦、张奥然、周湘怡、顾嘉忆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