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里的标本瓶还沾着大瑶山的晨露,问卷上的字迹仍裹着瑶寨油茶的暖意——东北林业大学“云麓生灵守护团”的8名00后,用8天时间探索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把生态保护的实践,写进了青山与瑶寨的每一处角落。
晨行山野:让课本知识“活”在林间 天刚亮,小队就背着采样工具踏上预设的样线。古兰溪边的石头上,一只蛙类的指端吸盘格外显眼,这正是课堂上曾学习的雨蛙科特征——从前书本里的“分类知识点”,此刻变成了能近距离观察的鲜活生命。
沿途的发现不断刷新着认知:岩壁间,几株瑶山苣苔悄然绽放,作为仅分布于大瑶山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它紫瓣绿萼的模样,比标本馆里的展示更显娇贵;向阳坡上,蛱蝶、粉蝶围绕蜜源植物飞舞,翅尖的鳞光在晨光里闪烁,直观呈现出昆虫与植物的共生关系。
午后瑶寨:藏在民生里的保护心意 雨雾刚散,小队踩着湿滑的石板路走进金秀瑶族自治县的村落。岭祖村的木楼嵌在青山间,敲开一户家门时,屋内飘出的油茶香气格外温暖。居民们接过问卷的模样格外热忱,有人指着墙上“和谐发展,鸟语花香”的标语,眼神里满是认同;有孩子凑过来,盯着手机里银杉的照片,好奇地打量这棵“只长在大瑶山的大树”。
问卷数据藏着真实的社区现状:87.5%的居民在大瑶山居住超10年,83.33%认可当地生态“非常好”,但仅有33.33%参与过生态保护活动,“时间冲突”“不知参与渠道”是常见阻碍。可孩子们眼里的好奇、老人们口中“护林子就是护日子”的朴素认知,让小队看到了社区参与保护的潜在力量。
夜探密林:解锁黑暗中的生命图景 当夜幕笼罩瑶山,手电光束成了探索的“眼睛”。小队踩着腐叶铺就的“软毯”深入林间,耳畔是虫鸣交织的夜曲,脚下偶尔掠过仓促逃窜的蜘蛛。夜色里的发现格外丰富:拖着大螯的锹甲在树皮上爬行,螽斯在草叶上产卵,还有小蜗牛缓缓爬过路面。遇到误闯光束的小生物,小队总会小心将其放回草丛。3个多小时的夜巡虽让裤脚沾满泥土,却收获了课本里未曾详尽描述的“夜行动物图鉴”,每一次驻足观察,都是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访馆寻踪:读懂文化里的生态智慧 小队走进瑶族自治县博物馆与银杉公园博物馆。在博物馆里,猎装袖口的兽纹刺绣、婚嫁服饰上的山林图腾,默默诉说着瑶族“进山不滥捕”“敬山如敬祖”的古老传统;展柜中的竹编食盒,据介绍是从前山民巡山时所用,总会特意为林间生灵留份野果,这份“共享自然”的智慧,藏在一针一线、一竹一木里。
银杉公园博物馆的玻璃柜中,银杉切片在灯光下泛着光泽,年轮里圈着冰期的秘密;蝴蝶标本的翅尖,还沾着与山野间同款的花粉。此刻,“生物多样性”不再是抽象术语,而是可触摸的纹路、可感知的岁月传承。
归途约定:守护的故事未完待续 8天的瑶山行虽已结束,小队带回的却不止是样本与数据——是晨露里的瑶山苣苔,是瑶寨油茶的暖意,是孩子们好奇的眼神。后续,小队计划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与建议反馈给保护区管理局,让保护的种子在更多人心里扎根。大瑶山的蝉鸣仍在山谷间回荡,这场与自然的约定不会落幕。若你也爱这片青山,不妨下次一同启程,用脚步丈量生态之美,用行动续写守护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