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健康膳食的烟火漫过乡野,珠绣非遗的匠心在青年传习中绽放。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海洋生物学院“食膳雅韵”实践队于2025年7月4日和25日前往厦门鼓浪屿珠绣艺术馆和翔安大嶝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膳食科普护民生、珠绣传习续文脉、青春实践助振兴”为主线,我们走进乡村开展膳食健康宣讲、厦门珠绣非遗体验与DIY创作等系列活动。用青春身影活跃在乡土田间,以实干行动将健康理念送进农家、把非遗魅力种进心田,书写文化传承与民生关怀的青春答卷。
溯源非遗:深度探访,筑牢文化传承根基 实践队首站聚焦厦门珠绣非遗文化核心载体——鼓浪屿珠绣博物馆,通过“对话传承人+亲手实践”的模式,搭建与非遗文化的深度连接。团队与厦门珠绣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系统梳理珠绣技艺的历史脉络、独特工艺及当代传承价值;在传承人的专业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身参与珠绣创作,从穿针引线、色彩搭配到针法运用,逐步掌握基础技艺,最终完成以“梅花”为主题的专属珠绣作品。此次探访不仅让团队深入感受非遗技艺的匠心美学,更为后续文化传播与教学实践积累了一手经验,夯实项目文化传承的核心基础。
科普膳食:趣味讲解,传递科学健康理念 在社区的科普小课堂上,实践队成员以“彩虹饮食法”为核心切入点,通过图文展示、实物对比等形式,向小朋友们直观讲解红、黄、绿、紫等不同颜色食材的营养特点,帮助其建立“多样饮食、均衡搭配”的认知;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场景,拆解“偏爱高糖零食”“挑食偏食”“重口味饮食”等常见“饮食坑”,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分析健康风险,强调合理饮食对生长发育、免疫力提升的重要性。现场互动中,小朋友通过“食材分类小游戏”“健康食物我来猜”等环节主动参与,让健康膳食理念在趣味体验中深入人心。
文化传播:生动授课,走进厦门“珠绣故事” 当珠绣的流光遇上童真的眼睛,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实践队开展厦门珠绣文化课堂,打破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陌生感”。通过史料故事(如厦门珠绣明清时期的起源、近现代的产业发展)、珠绣实物(服饰、摆件等)展示,向小朋友们生动讲解珠绣技艺的独特价值——既是厦门本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传统手工艺与生活美学的结合;同时,结合传承人访谈中的经历,强调非遗传承的现实意义,激发小朋友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保护意识,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萌芽。
融合实践:DIY创作,实现文化与健康双向赋能 实践队为推动“非遗文化”与“健康膳食”深度融合,项目设计“水果主题珠绣DIY”实践环节,将健康食材元素融入非遗技艺创作。团队提供以“西瓜”“草莓”“樱桃”等常见健康水果为原型的珠绣图案,引导小朋友们独立完成创作——从熟悉针法、挑选彩珠到完成作品,过程中既巩固珠绣技艺认知,又通过水果图案强化对健康食材的记忆。这种“动手实践+知识渗透”的模式,让非遗技艺不再是遥远的“传统”,也让健康膳食知识不再是抽象的“理论”,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健康理念”的双向渗透、协同赋能。
活动回眸:珠绣里的健康“新传承” 此次实践是膳食健康与非遗珠绣的跨界灵感碰撞,实践团既发挥了专业优势,又为乡村儿童搭建了接触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的平台。未来,海洋生物学院将继续以专业为支撑,深入乡村,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健康事业发展,让传统与现代交融,让知识与快乐同行。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学院 食膳雅韵实践队 张柳、黄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