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乃国之重器、民族之魂,对于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坚定不移地推进“将贵州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加速构建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切实落实贵州省“四大文化工程”的建设任务,助力屯堡文化的振兴与发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贵州省安顺市旧州镇地戏屯堡非遗文化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安顺市旧州镇开展专项调研活动,旨在深入探究屯堡文化的传承现状以及创新发展之路。
踏访古韵:解码建筑密码 感知历史脉动
实践探索的起始阶段,实践团集中精力对屯堡文化的物质载体进行了深入研究,相继对屯堡文化博物馆和云山屯古建筑群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踏入博物馆的那一刻,实践团通过那些经受历史沧桑的文物、图文档案以及高度复原的历史场景,对屯堡文化从明朝初期的发源到现今的传承脉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深刻感受到了屯堡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民俗风情、精神信仰体系以及多元化的艺术形态。紧接着,实践团前往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云山屯,沿着幽深的石板古道进行实地勘察,解析了其精妙的军事防御工事,识别了鲜明的地域民居特色,剖析了严谨的聚落空间格局。在六百年历史沉淀的村落肌理中,屯堡所承载的深厚历史积淀与独特的环境适应性得到了具体展现,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空间实证与历史语境支撑。
图为实践团深入学习屯堡文化博物馆的丰富历史遗产。 通讯员 胡嘉正 供图

图为实践团深入探访云山屯古建筑群,实地考察学习。 通讯员 胡嘉正 供图
对话匠心:智启传承新章 共谋发展良策 于深入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实践团专程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木雕”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鲍波进行了深入访谈。访谈内容深入探讨了安顺木雕的技艺渊源、核心价值以及其与屯堡文化中的地戏文化的共生关系。鲍波凭借其深厚的行业见解,深刻阐释了木雕作为屯堡历史文化与集体记忆核心载体的关键意义,并着重剖析了其与地戏面具之间紧密相连的艺术同构性。在深入探讨地戏文化的独特性时,他明确指出,地戏的核心价值在于展现先辈英雄的丰功伟绩和精神传承,其根源深植于军旅文化之中,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地戏木雕面具所塑造的“人神”形象,其结构——包括面部、亏部、耳部等,与古代战争头盔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正是屯堡文化生动形象的体现。他强调,深刻理解这些特质,是准确把握和有效宣传屯堡文化独特价值的关键所在。
直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这一时代命题,鲍波前瞻性提出“文化铸魂,创意赋能”的发展理念。他主张,当前亟需借助数字化浪潮,依托新媒体矩阵来扩大传播范围,使传统文化表达更具活力;同时,引导受众从理解文化内核入手,推动文创产品开发,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生存空间与价值内涵,进而增强其市场适应性以及对新生代的文化吸引力。他坚信,在政策利好持续显现的背景下,此类创新实践将为屯堡及地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焕发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团深入采访鲍波。 通讯员 胡嘉正 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云山屯大门前庄重合影留念。 通讯员 胡嘉正 供图
本次调研活动通过深度结合文化空间沉浸式考察与核心传承人访谈,精准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精髓与屯堡文化生态现状,深入挖掘其核心文化基因及在新时代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实践不仅系统采集了屯堡非遗文化存续状态的一手资料,更初步探索出一条兼顾文化本源守护、创造性转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非遗保护路径,为后续深入研究与政策建言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与实践依据,亦为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贡献了高校学子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