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耿家村,情暖乡土间
“返乡惠民小分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走进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直溪镇耿家村
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夏天,我所在的返乡惠民小分队踏上了前往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直溪镇耿家村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
此次实践,不仅让我们深入乡村,感受乡土气息,更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在实践中收获成长与感动。本次实践旨在深入调研耿家村在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服务等方面的现状,通过志愿服务、实地调研、知识普及等形式,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同时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我们抵达耿家村后,迅速与当地村委会取得联系,在了解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和村民需求后,便立刻投入到实践中。
(一)乡村产业发展调研
与村委会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的座谈交流后,我们了解到直溪镇耿家村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水稻种植、蔬菜培育和蛋鸡养殖为三大支柱产业。其中,规模化水稻种植借助现代化农业机械,实现了高效生产;蔬菜大棚种植采用绿色生态技术,保障了产品品质;蛋鸡养殖产业已形成“养殖 - 加工 - 销售”一体化模式。
为进一步掌握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养殖基地。在水稻种植区,与种植大户陈大哥交流时得知,虽然机械化种植提高了效率,但受市场波动影响,水稻销售价格不稳定,且缺乏深加工能力,产品附加值较低。在蛋鸡养殖基地,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现代化养殖设备的应用,但在疫病防控和品牌推广方面仍存在困难。团队成员认真记录问题,收集相关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二)文化惠民活动
我们还走进村民家中,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帮忙打扫庭院,将堆积的落叶和杂物清理干净,让庭院变得整洁明亮;帮忙整理农具,将杂乱的农具分类摆放整齐,并进行简单的维护和修理;陪留守老人聊天,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为他们排解孤独。在教育帮扶方面,我们针对村里的留守儿童和学生开展了课业辅导和兴趣课堂活动。
我们准备彩色扭扭棒,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创作。大家围坐长桌,发挥想象,将扭扭棒弯折、缠绕,制作花朵、小动物等造型,过程中亲子协作、邻里交流,在动手实践里激发创意,拉近彼此距离,让乡村暑期充盈着手工创作的乐趣与温馨互动,以趣味活动传递陪伴与知识,点亮乡村暑期时光 。
走进活动场地,长桌旁围坐的身影瞬间抓住眼球。前排,扎着俏皮双马尾的小女孩,穿着简洁的白色短袖,正全神贯注地摆弄着手中的彩色扭扭棒。她微微前倾身子,小手灵活翻转,像是在与扭扭棒进行一场奇妙对话,身旁穿着条纹上衣的家长,目光温柔又专注,时而轻声指导,时而跟着孩子的思路尝试,亲子间的默契在这互动里悄然流淌。
我们用兴趣课堂,为耿家村的暑期绘上了一抹明亮的色彩,也在村民们的笑眼中,读懂了乡村对知识、对陪伴的期盼,这一趟暑期实践,因这份双向奔赴的美好,愈发珍贵而难忘。
我们还组织了文化知识讲座,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健康生活常识以及农业科技知识,帮助村民提升文化素养和生活技能。
文化惠民活动和特色课堂深受村民和学生喜爱。文化活动参与村民1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村民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特色课堂累计服务学生20余人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培养了学习兴趣,得到家长和学校的一致好评。
(三)民生服务与乡村环境整治
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团队组织开展了乡村环境整治行动。全体成员分组对村内道路、河道周边、公共活动区域进行垃圾清理,向村民宣传环保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协助村委会规划设计村内绿化区域,提出环境美化建议,带动村民共同参与乡村环境治理,提升村庄整体面貌。在清扫现场,队员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的队员专注于清理道路两旁的落叶和杂物,不放过任何一个卫生死角;有的队员则负责清扫空旷的停车场,将地面的灰尘和垃圾一扫而空。尽管烈日炎炎,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衣衫,但队员们没有丝毫懈怠,始终保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清扫任务。
我们的民生服务活动让困难家庭感受到社会关爱与温暖;乡村环境整治行动使村民环保意识显著增强,主动参与环境维护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实践感悟与总结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返乡惠民小分队”成员在耿家村的实践中收获满满。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中,深刻体会到乡村发展的巨大潜力与面临的实际困难,也感受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实践,团队成员不仅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更提高了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持续关注乡村发展,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建设贡献更多力量。未来“返乡惠民小分队”将继续保持与耿家村的联系,跟踪调研建议落实情况,积极参与后续乡村建设工作,为耿家村的发展添砖加瓦,也希望更多青年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共同谱写乡村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