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辽工学子三下乡:探访配水池战斗遗址,传承红色战斗精神

    时间:2025-08-30     阅读:
    来源:钟一鸣 李海广
  为深入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响应国家“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7月20日至7月28日,辽宁工业大学“探寻红色印记,传承战斗精神”社会实践团队一行9人,前往辽宁省锦州市配水池战斗遗址,开展为期8天的实地调研与学习活动。通过参观纪念馆、走访遗址、访谈群众与专家、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团队成员深刻感悟辽沈战役中的英雄事迹与革命精神,旨在将红色记忆转化为激励青年奋进的力量。
图为队员参观配水池战斗遗址的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钟一鸣 供图
实践前期,团队通过系统查阅《辽沈战役史》《锦州战役纪实》等权威史料,以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辽宁省档案馆等平台发布的文献,深入了解了配水池战斗的历史背景、战略意义与英雄事迹。在此基础上,团队制定了详实的实践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设计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并提前与配水池战斗遗址纪念馆取得联系,获得了馆方的大力支持。同时,通过当地社区的协助,团队联系到了几位曾亲历或熟知配水池战斗历史的老人和烈士后代,为后续的深度访谈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配水池战斗遗址纪念馆,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专业引导下,依次参观了各个主题展厅。馆内陈列的大量历史照片、战士遗物(如步枪、手榴弹、水壶)、敌军工事残骸以及逼真的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1948年10月那场关键战斗的惨烈与英勇。尤其令人动容的是“战士们弹尽粮绝时以石头、刺刀继续搏斗”的场景,以及“攻坚老虎团”团长翟文清写下“攻不下配水池,就不回师”的铮铮誓言。队员们认真记录、积极提问,进一步厘清了战斗细节,如防御工事特点、部队伤亡情况等,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随后,团队实地走访了配水池战斗原址。站在地势较高的遗址上,锦州城区全景尽收眼底,队员们深刻理解了这里为何被称为“咽喉要塞”。战壕、碉堡残基、弹坑等战争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部分区域矗立着英雄烈士纪念碑。队员们沿当年冲锋路线行走,触摸碉堡上的弹痕,感受历史的震撼与沉重。同时,团队还对遗址的保护现状进行了调研,记录维护情况、标识设置现状等,为后续撰写保护建议收集了一手资料。
图为活动结束队员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钟一鸣 供图
为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在当地的认知与传播情况,团队在纪念馆周边及锦州市区多个公共场所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年和老年受访者对配水池战斗有一定了解,但青少年群体多表示“听说过但不熟悉”。绝大多数人认同红色精神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并愿意通过更多渠道学习红色历史。团队在调研过程中耐心与受访者沟通,尤其为年长者朗读和解释问卷内容,获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此外,团队还专程走访了当地老人和党史专家,记录珍贵口述历史。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回忆道:“那场战斗打得非常惨烈,枪炮声几天几夜没停过。解放军战士不怕死,真是英雄!”烈士后代王女士含泪分享了祖父的战友回忆录,让队员们深受感动。这些口述历史不仅丰富了团队的研究素材,更让红色记忆变得有温度、可感知。
实践结束后,团队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发布了参观纪实、访谈片段和调研成果视频,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和积极互动。许多网友留言表示:“历史不能忘,英雄永在心!”“希望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让年轻人多受教育。”团队成员还将整理一份详细的实践报告,提交给学校和纪念馆,为红色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系统梳理了配水池战斗的历史脉络,挖掘了鲜活的英雄事迹,更在实地感悟中增强了历史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政治素养。大家一致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学习与生活的动力,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战斗精神,在新时代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一审编辑:陈潇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