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像被揉碎的金箔,密密麻麻洒在三龙场村的桑茶园间。桑叶在热浪里轻轻摇晃,把光影筛成跳动的光斑,我们这群大学生背着行囊站在村口,望着这片连绵的绿,心里的好奇与热忱像刚浇过水的藤蔓,滋滋地往上冒。这趟桑茶暑期实践,就从脚踩在发烫的泥土上开始,注定要在夏日的时光里,写下一段沾满草木清香的故事。
初到村子时,桑茶园像铺在山坳里的绿绸缎,风一吹就泛起层层涟漪,仿佛在笑着招手。我们穿的志愿黄马甲格外惹眼,走在铺着碎石的乡间小道上,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黄鹂,引得趴在墙根打盹的老黄狗都抬起了头。出发前采购的水果装了满满几袋,红苹果被阳光晒得发亮,像挂在枝头的小灯笼;黄香蕉弯着温顺的弧度,裹着熟透的甜香;还有紫莹莹的葡萄,一串一串垂在袋口,晶莹得能映出人影。这些带着心意的水果,是我们和村民们初见时最实在的问候。
“爷爷奶奶,尝尝这水果,可新鲜呢!”我们推开一户户院门时,起初总有些忐忑,可当水果递到老人手里,那些布满皱纹的脸就立刻舒展开来,像深秋里被暖阳晒开的菊花。张奶奶的手背上爬着青筋,接过苹果时轻轻摩挲着,又转身从屋里端出粗瓷碗,盛着刚晾好的桑茶,褐色的茶汤里飘着几片桑叶,清苦的香气混着泥土味漫过来。我们围坐在堂屋的木桌旁,把课本上的健康知识拆成家常话:“天热别老喝凉水,煮点绿豆汤最解暑”“降压药得按时吃,吃咸了对血管不好”。那些原本枯燥的理论,此刻变成贴心的叮咛,像山涧的细流,慢慢淌进大家心里。
讲防暑知识时,我们掏出提前画好的小海报,红通通的太阳旁边,画着个扇着扇子的小人,额头上还画了几滴汗珠,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中午别暴晒”。王爷爷眯着眼睛凑近看,用粗糙的手指点着画里的小人笑:“这娃娃画得真精神!”村民们都围了过来,眼神里满是新奇,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插一句“那中暑了该咋办”,我们赶紧接话详细解释,一来二去,倒像一家人在院子里拉家常,陌生感早被桑茶香冲淡了。
下地干活的日子,是和土地最亲近的接触。太阳刚爬到头顶,桑茶园的土地就被晒得发烫,光脚踩上去能感觉到热气顺着脚心往上蹿。我们跟着村民们弯腰除草,身影在绿色的茶丛间晃动,像乐谱上高低错落的音符,合着锄头起落的“吭哧”声,奏着劳动的调子。泥土的腥气混着桑叶的清香钻进鼻腔,热烘烘的,却让人觉得踏实。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地里“啪”地声,瞬间就被吸干,没人喊累,反而越干越起劲。
李大爷教我们辨认杂草,他的手掌又粗又硬,布满老茧,却能精准捏住草茎最底下的根,一拔就带起一串泥。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干,没多久手掌就磨出了红印,后来甚至起了水泡,可看着自己除过的田垄变得整整齐齐,桑苗的叶片在风里挺得更直了,心里的成就感就像雨后的春笋,蹭蹭地冒。田埂上不知谁家的小狗,总在旁边跑来跑去,一会儿追追蝴蝶,一会儿又凑到我们脚边摇尾巴,用湿漉漉的鼻子蹭蹭裤腿,像个调皮的伙伴,给忙碌的田间添了不少乐子。
在三龙场村的日子,每一刻都浸着暖融融的光。我们坐在门槛上听村民讲桑茶的故事,王大叔说:“桑叶要在露水干了之后摘,炒的时候火候得拿捏好,火大了发苦,火小了又没味儿。”他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那是对土地的热爱,对日子的认真。我们跟着学采茶,指尖被桑叶的细毛蹭得发痒,却觉得比玩手机时更有意思;我们帮着给桑苗培土,裤脚沾满泥点,却比穿新衣服更自在。
我们讲的知识被记在心里,下次见面时,李奶奶会笑着说“听你们的,我天天喝绿豆汤呢”。而我们收获的,是清晨推开院门时的一句“来吃早饭不”,是干活累了递过来的一块凉西瓜,是傍晚坐在晒谷场时,村民们摇着蒲扇讲的老故事。
这里的桑茶园绿得发亮,是希望在生长;村民们的笑容憨得真切,是温暖在发光。这段实践不是简单的“帮忙”,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而是一场心与心的靠近——我们带着城里的新鲜想法来,却被土地的厚重、人情的纯粹深深打动。
离开那天,车窗外的桑茶园慢慢后退,变成一片流动的绿。那些在田间劳作的身影,那些捧着水果的笑脸,那些混着汗水和茶香的瞬间,都被夏日的阳光封存在记忆里。三龙场村的夏天,像一杯刚泡好的桑茶,初尝带着劳作的微涩,细品却有回甘的甜。往后想起,总会记得那片绿,那份暖,还有那段和土地、和人心紧紧贴在一起的时光,在岁月里,酿成最珍贵的味道。
作者:陈卓远,图:杨欣艳,指导老师:周花艳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机电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