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国语大学“聆风致雅,荟萃海河”实践团于7月28日至8月8日,在天津市多地开展了以“青春执笔传薪火,童心筑梦润上合”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以文化传播和红色教育为主线,通过非遗展示、理论宣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基层,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助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文化根基 实践团成员首站抵达“学习强国”津青驿站,开展理论学习和红色教育。驿站内陈列着党的理论著作、珍贵红色家书、党旗、团旗与少先队队旗等实物资料,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伟大成就。成员们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感悟革命精神,强化理想信念。活动中,闫伯驹同学带领团队成员重温入党、入团誓词,进一步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文化的信心与决心,为后续面向社区青少年开展文化传播奠定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闫伯驹同学(右一)带领团队重温入党、入团誓词。实践团 供图
传承津派文化,服务上合交流 为进一步推动津派文化传播,实践团先后走进滨海新区茶淀街道清园里社区和大港街曙光里社区,面向青少年开展多场文化体验课程,架设起文化传播的桥梁。团队巧妙融合“蓝色海河文化”与“红色党政文化”,通过理论讲解、图片展示和动手实践等形式,吸引50余名社区孩子积极参与,进一步带领孩子们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课程涵盖漕运历史、革命故事、非遗项目“风筝魏”和“泥人张”等内容,志愿者引导孩子们在听、看、做中全面感受津派文化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刘雨潇同学(左二)在清园里社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闫伯驹 供图
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动手绘制风筝、捏塑泥人,将“狗不理包子”“天津麻花”等天津元素融入创作,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惊叹于非遗技艺的精巧绝伦,更是在专注制作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精益求精、执着坚守”的工匠精神。很多孩子表示,通过活动更加了解和热爱家乡文化,愿意成为天津文化的“小宣传员”。实践团成员刘雨潇表示,看到孩子们热情参与和创意迸发,更加体会到文化传承的意义和青年服务的价值。
图为孩子们共同绘制非遗风筝。高铭锐 供图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赓续红色血脉为纽带,通过红色访学、社区宣讲和文化体验,不仅提升了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与认同,也增强了他们服务社会、扎根基层的责任感。同学们表示,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不仅使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天津风采的良机。青少年拥有独特的创新视角和蓬勃活力,是传承传播家乡文化的主力军,青年一代应主动担当文化使者的角色,用行动传播中国声音,以青春力量助力文明互鉴。
天津外国语大学“聆风致雅,荟萃海河”实践团通过本次“三下乡”活动,有效推动了红色教育和非遗文化在社区的传播,提升了青少年的文化获得感和认同感,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与务实担当,也为上合峰会注入了青春与文化的气息。
作者:高铭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