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至13日,从“红色笔杆”秦邦宪的案头到“当代毕昇”王选的实验室,从张闻天深遂的改革思辨到新四军铁军的烽火硝烟,再从钱钟书先生的国学智慧到无锡博物院的千年文脉……这个暑期,无锡学院的青年学子们完成了一场贯穿无锡城市精神的“薪火”之旅。日前,该校“薪火相传·锡望队”社会实践团五人以“锡铸脊梁·薪火行动”为主题,深入无锡六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社会实践,旨在用青年的脚步丈量红色历史,用创新的方式解码、传承并传播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 不是“走过场”,而是“深沉浸”: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名字和年代,而是可感知、可触摸、可共鸣的生动故事?这是团队出发前思考的核心问题。
在秦邦宪故居,队员们不再是普通游客。他们通过一份精心设计的调研问卷,与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及家长互动,探讨“在全媒体时代,如何秉持秦邦宪同志‘真理至上’的新闻精神”。“我们想了解,新时代的青年需要什么样的精神食粮。”队长苏子妍说道。
在 张闻天故居,“薪火相传·锡望队”开展了一场以 “求真与改革” 为主题的现场研讨会。队员们结合其《庐山发言》等文献,探讨其“尊重经济规律、坚持调查研究”的思想对当代改革的深远启示。
“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的、充满思辨力量的爱国,”应用统计学专业队员秦梦月分享道。这场实践将红色故居变为鲜活课堂,让青年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既是澎湃情怀,也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破局开路的改革担当,为“锡铸脊梁”注入了坚实的“思想之魂”。
在新四军六师部旧址纪念馆,一场模拟“电报破译”的军事拓展体验让历史“活”了起来。滴滴答答的电码声仿佛把大家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理解了“铁军精神”不仅是英勇无畏,更是智慧与忠诚。
二、 从“科技报国”到“文化自信”:解码无锡精神的多元维度
实践团队刻意选择了不同维度的教育基地,意在拼出一幅完整的“无锡脊梁”精神图谱。
在王选事迹陈列馆,团队成员们震撼于“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王选院士的坚持,让我们理工科同学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技报国精神。”队员谈静沂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在钱钟书故居举行的“文化自信”主题读书会上,队员们朗读《围城》片段,探讨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学者风骨。而在无锡博物院,他们则试图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寻找红色基因植根于江南文脉的深厚土壤。
三、 不止于“寻访”,更在于“创承”:让薪火在Z世代手中燃出新光芒
“寻访”是过程的开始,“创造性地传承”才是项目的落脚点。团队充分发挥Z世代优势,将实践成果转化为一系列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
他们制作了《一分钟·无锡脊梁》系列微纪录片,用短视频语言讲述人物故事;对于其中在参访新四军纪念馆时,我们队员感触颇深,为此专门制作短视频:《烽火东进·薪传无锡——江抗精神与红色基因的时代对话》,其中绘制了融合动漫风格的“无锡红色地标手绘地图”,地图上的每个点位都有其讲解视频;他们还初步编写了《无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年研学指南》,旨在为后续的参观者提供“攻略”。
新四军东进视频制作
实践团指导老师表示:“我们希望这次实践能成为一个火种。同学们创作的这些成果,是他们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再表达,这种‘青年引导青年’的方式,往往比单向灌输更有力量。”
目前,团队已与部分场馆初步达成长期志愿服务合作的意向。他们的实践成果将通过校园展演、社区微课堂等方式进行推广,真正让此次实践的“薪火”点燃更多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爱国之心。
通讯作者:苏子妍、秦梦月、谈静沂、田佳璇、颜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