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至7月26 日,大连民族大学 “普语兴乡青年行” 乡村振兴促进团(院级团队)一行 8人,在队长王苗苗的带领下,赴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开展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王继宏、郭进鹏、陈星、和博、赵昕蕾、杨志睿、惠文博共同参与,聚焦 “推广普通话” 与 “电商助农兴产” 两大核心任务,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古镇街巷院落,用青春力量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实践伊始,团队兵分多路深入崆峒区二天门村、西沟村及崆峒古镇,开展为期3天的产业调研。在二天门村,队员们沿着蜿蜒山路走访农户,记录耕地面积变化、传统手工艺传承等情况,发现该村因耕地资源减少,产业转型需求迫切;在西沟村,金黄饱满的梨果挂满枝头,队员们通过与果农交谈了解到,当地梨品质优良但销路较窄,缺乏市场化推广渠道;在崆峒古镇,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往来游客构成独特风景线,团队观察到古镇旅游虽有基础,但与周边村落联动不足,农旅融合潜力待挖。队长王苗苗介绍,团队通过绘制产业分布图、统计村民诉求等方式,形成了涵盖农业、手工艺、乡村旅游的调研简报,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王苗苗和队员了解当地情况
7月20日上午,实践队顶这夏日的骄阳走进崆峒区天门村。村口老柳树下,村民正分拣新摘的核桃,孩童围着追逐嬉笑。队员们递上“普通话助农”彩页,用地道的问候打开话匣子,随后把核桃、苹果当作活教材,现场示范“核(hé)桃”“脆甜”“包邮”的标准读音。白胡子大爷跟着念,声音洪亮;抱娃的大婶也举起手机录音;几个小学生奶声奶气地跟读,引来阵阵笑声。半小时的闲聊没有讲台、没有黑板,却在蝉鸣与掌声中让“学好普通话,卖好家乡货”的种子悄悄播撒。
图为实践团成员王苗苗和队员宣传普通话
针对西沟村梨滞销问题,团队将电商直播带货作为突破口。队员们先通过调研确定梨的品质优势、包装特点,再结合网络热门营销方式,设计 “产地直采”“现摘现发” 的直播脚本。
7月23日,首场助农直播在西沟村果园开播。队员陈星负责主播,用流利的普通话说着梨的生长环境、口感特点;和博操作镜头,捕捉采摘梨果细节的画面;其他队员则在后台回复。团队在活动
前期就对村里的梨产业进行了详细调研,了解到当地梨品种多样,有皇冠梨、酥梨、雪花梨等,但由于缺乏销售渠道,往年常常出现滞销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邀请了有丰富电商直播经验的老师进行线上指导,为村民开展了4期电商技能培训,内容包括直播平台操作、产品拍摄技巧、直播间互动话术等。
图为王苗苗、和博在梨园协助村民进行梨产品直播销售
实践期间,团队还化身“乡村宣传员”,用镜头记录崆峒区的风土人情与实践故事。队员杨志睿、惠文博负责素材拍摄,他们扛着设备走遍村落角落:记录果农劳作的身影、捕捉孩子们学普通话的笑脸、拍摄古镇晨雾中的静谧时光。
7月26日,实践活动接近尾声。回望8天的乡村时光,此次在天门村的实践活动,大连民族大学 “普语兴乡青年行” 团队以精准服务破解乡村发展堵点:通过定制化普通话推广,从梨农与收购商沟通的高频场景切入团队不仅完成了调研、推普、直播等任务,更与村民结下深厚情谊。队员们表示,实践让他们看到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也感受到青年责任的重量。
我们带回的不仅是数据和素材,更是继续为乡村服务的决心,团队将整理实践成果形成报告,后续还会通过线上方式持续跟进电商帮扶和推普工作。大连民族大学 “普语兴乡青年行” 的青春足迹,已深深印在崆峒区的土地上,而这份助力乡村振兴的接力,仍在继续。
图为团队在天门村直播结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