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安徽科技学院“砂语传薪队”深入宜兴沉浸式体验紫砂文化魅力

    时间:2025-09-04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7月5日至8日,安徽科技学院“砂语传薪队”一行6人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开启了为期4天的紫砂文化研学实践。团队循着“历史溯源—技艺体验—深度对话”的路径,先后走进顾景舟故居、紫砂博物馆、古龙窑遗址,在亲手制壶的指尖触感中、在与传承人促膝长谈的思想碰撞里,深度探寻紫砂这门“泥与火的艺术”跨越千年的传承密码。

IMG_256

  馆阁寻踪:在文物脉络中触摸千年匠心

  紫砂博物馆的展厅里,时光仿佛随展品流转。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沿着“历史厅—工艺厅—名家厅”的参观动线,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紫砂文化巡礼。历史厅内,宋代蜀山窑出土的陶片虽质朴无华,却清晰可见紫砂工艺的原始基因;明清展区里,文人参与设计的壶器上,诗书画印与壶型浑然一体,将江南文人“以器载道”的审美意趣展现得淋漓尽致。走到名家厅,顾景舟的“石瓢壶”线条极简却气韵生动,蒋蓉的“南瓜壶”仿生造型惟妙惟肖,队员们在讲解中读懂了大师作品里“一砂一世界”的匠心追求。

IMG_257

  巧手抟泥:在指尖触感中体悟非遗温度

  “掌心要虚,用力要匀,让泥在旋转中自然成型。”在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里,非遗传承人正手把手指导队员们制作紫砂壶的基础坯体。从选取紫泥原料开始,队员们先学“揉泥”——双手环抱泥料反复搓揉,直至排出空气、质地均匀;再练“拍泥片”,用木搭子将泥料拍打成厚度均匀的薄片,每一次拍打都要讲究角度与力度;最后尝试“围身筒”,将泥片围成圆柱形,用竹篾修整弧度时,稍有不慎便会变形。

  “原以为塑形很简单,真正上手才知道,哪怕是让壶身弧度顺畅一点,都要练上几十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米雨新额头渗着汗珠,手里的泥坯刚被她修坏了第三次。传承人笑着鼓励:“顾景舟大师练基础工序就用了三年,你们这才刚开始。紫砂的魂,就藏在‘慢工出细活’里。”最后传承人建议我们从最简单的紫砂小物件开始,队员们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虽不完美却独一无二的紫砂小物时,指尖残留的泥料温度仿佛成了连接古今匠人的纽带。

  窑火对话:从古龙窑到传承座谈的现实思考

  在古龙窑遗址前,斑驳的窑壁上仍可见百年窑火灼烧的痕迹。队员们沿着龙窑的斜坡向上行走,听匠人讲述“龙窑烧窑全凭经验,看火色定温度,一窑成败系于匠人双眼”的古老智慧。而在现代化的电窑车间,精准的数字仪表盘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则展现了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型,这种“古法与新技”的碰撞,引发了队员们对“传承是否等于守旧”的热烈讨论。

  随后的传承人座谈会上,紫砂匠人围绕“技艺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度分享。从业20年的匠人坦言:“现在年轻人耐不住性子,愿意学三年、学三年能出师的越来越少,师徒制面临断代风险。”而年轻一代传承人则带来新思路:“我们尝试在壶型里融入极简设计,还通过直播教网友认泥料,去年线上订单占了五成。”针对队员们提出的“如何让年轻人愿意‘养壶’”“怎样平衡手工价值与市场价格”等问题,匠人们结合实践给出建议。

IMG_258

  研学途中,队员们还走进顾景舟故居,在大师生活过的小院里,通过手稿、工具与老照片,感受“一生只做一把壶”的纯粹追求。“从博物馆的文物到手中的泥料,从老匠人的坚守到年轻人的创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个民族对‘匠心’的永恒坚守。”团队负责人曾傅婕表示,接下来队员们将把研学所得整理,用短视频、图文等形式让更多同龄人读懂这门“泥与火的艺术”。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