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实践日志——踏访辽沈战役纪念馆:青春与红色历史

    时间:2025-09-05     阅读:
    来源:辽宁工业大学
  
  开篇:青春赴红约,辽工学子踏访辽沈战役纪念馆
  当锦州的夏风裹挟着红色记忆拂过街巷,辽宁工业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探寻历史的热忱,踏入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大门。作为扎根辽宁大地的高校学子,我们始终深知:这片热土上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解放岁月的烽火荣光;每一段革命故事,都是滋养青春成长的精神养分。此次实践之旅,我们以师生同行的脚步丈量历史,以赤诚之心对话先烈,在红色场馆中解锁属于辽工学子的“精神必修课”
  一、初见“胜利之门”:跨越时空的致敬
  站在“胜利之门”前,我们瞬间被其庄重恢弘的气势所震撼。门体设计简洁而有力,线条勾勒出昂扬向上的姿态,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辽沈战役的辉煌胜利。阳光洒在门楣上,光影交错间,我们仿佛看到1948年东北野战军凯旋的身影,听到军民欢庆解放的欢呼声。这扇门,不仅是纪念馆的标志性景观,更是历史与当下的连接点——我们从这里踏入,便是与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正式对话,心中满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对胜利的礼赞。
  二、仰望烈士纪念塔:不朽精神的丰碑
  抬眼望去,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巍然矗立,直插云霄。塔身由坚固的石材筑成,表面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结合红色纪念建筑常见设计),字体庄重肃穆,历经风雨仍熠熠生辉。塔基沉稳厚重,仿佛承载着无数烈士的忠魂与家国大义;塔顶有象征和平与胜利的雕塑,寓意着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安宁与希望。我们在塔前静静伫立,鞠躬致敬,耳边仿佛响起塔山阻击战中战士们的呐喊,心中深刻体会到:这座纪念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永远指引着我们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三、驻足主馆正门:开启历史的篇章
  辽沈战役纪念馆主馆正门庄严肃穆,整体建筑风格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红色文化气息。正门上方,由叶剑英元帅题写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馆名清晰醒目,笔力苍劲、气势磅礴,仿佛在指引我们开启这段红色记忆的篇章。门两侧配有简洁的浮雕或装饰,展现辽沈战役的关键场景,让我们未入馆内,便已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走近这扇门,我们知道,即将踏入的是一个装满故事的空间——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将带我们重温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战役。
  四、走进战史馆:烽火岁月的重现
  步入战史馆,仿佛穿越到1948年的东北战场。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锈迹斑斑的步枪、布满弹孔的头盔、泛黄的作战地图、战士们用过的水壶与背包……每一件物品都带着烽火的印记,诉说着战士们的英勇与坚韧。
  在展区一角,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纪念碑图静静陈列,碑身上“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格外醒目。驻足凝视,我们仿佛回到1948年10月的塔山阵地——没有崇山峻岭作为屏障,只有一片开阔平原,战士们却用“人在阵地在”的信念,硬生生挡住敌军六天六夜的疯狂进攻,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这座纪念碑的缩影,既是对塔山英烈的缅怀,更是对“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精神的永恒纪念。
  不远处的展柜里,两面锦旗让我们驻足良久。一面是“塔山英雄团”锦旗图,红色旗面虽因岁月有些斑驳,但“塔山英雄团”五个大字依旧耀眼,落款“1948.10.16”清晰可见。正是这支英雄部队,在塔山阻击战中顶住敌军优势火力,立下赫赫战功,这面锦旗是他们用生命与热血换来的荣誉勋章。旁边的“八四大隊二锺勇猛鞿智全师功臣大”锦旗图同样令人动容,“勇猛”是战士们冲锋陷阵的无畏姿态,“机智”是他们面对强敌时的灵活谋略,“全师功臣大”的表彰,不仅是对一支队伍的肯定,更是对全体东北野战军作战智慧与战斗意志的高度赞誉。
  展区另一侧,解放沈阳相关报纸图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是民国三十七年十月三日(1948年11月3日)的老报纸,头条以加粗字体印着“東北偉大解放戰爭完全勝利”“解放軍攻克瀋陽”“東北全境同慶”的字样,字里行间满是胜利的喜悦。从1948年9月12日战役打响,到11月2日沈阳解放,短短52天,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这张泛黄的报纸,是历史最鲜活的见证,让我们真切触摸到胜利时刻的激动与荣光。
  墙上的展板详细介绍了辽沈战役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从“关门打狗”的战略部署,到塔山阻击战的浴血坚守,再到解放沈阳的最终胜利,图文并茂的讲解让我们对战役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耳边还回荡着模拟的枪炮声与战士们的口号声,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们深刻懂得:胜利从来不是偶然,而是无数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五、凝视序厅浮雕:英雄群像的礼赞
  序厅的浮雕是整个纪念馆的“灵魂开篇”,生动再现了辽沈战役中的英雄群像。浮雕上,战士们有的手持钢枪冲锋陷阵,有的弯腰搬运弹药,有的搀扶受伤的战友,每一个姿态都充满力量与信念;还有支前群众推着小车、扛着物资的身影,展现出“军民同心、其利断金”的动人场景。浮雕的色彩深沉厚重,线条细腻有力,将战争的紧张与战士的坚毅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驻足良久,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物,心中满是感动:这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对革命先辈不怕牺牲、团结奋斗精神的深情礼赞。
  六、伫立烈士墙前:铭记每一个名字
  在烈士墙前,我们的脚步变得格外沉重。整面墙上密密麻麻镌刻着辽沈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姓名,有的名字清晰完整,有的或许因岁月侵蚀略显模糊,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缓缓走过,轻声念出一些名字——或许是“全守卫”“金容吉”,或许是更多未曾被我们熟知的英烈。墙上还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讲述部分烈士的英勇事迹。此刻,没有喧嚣,只有静默的敬意:正是这些无名与有名的英雄,用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今天的幸福之路,他们的名字,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七、定格合照瞬间:传承红色的承诺
  参观接近尾声,我们全体实践团成员与指导教师在纪念馆前拍下了这张合照。照片中,我们身着统一的实践服装,脸上带着庄重而坚定的笑容。身后是承载着红色记忆的纪念馆,身前是充满希望的未来。这张合照,不仅是此次三下乡实践的纪念,更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的承诺——我们不仅会把在纪念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带回校园,分享给更多同学;更会把革命先辈的精神融入学习与生活,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书写新时代的篇章。
  结语:红魂植心田,辽工师生续写时代华章
  夕阳西下,辽沈战役纪念馆的轮廓在余晖中更显庄重,辽宁工业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红色之旅也近尾声。从“胜利之门”的震撼初见,到烈士墙前的静默缅怀,师生们不仅在文物与史料中读懂了辽沈战役的伟大,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赓续红色血脉”的种子。
  作为新时代的辽工学子,我们必将把此次实践的感悟转化为奋进力量——在课堂上深耕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服务地方发展,以“强国有我”的担当传承先烈精神,用青春行动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为国家发展建设贡献属于辽宁工业大学的智慧与力量!(作者:辽宁工业大学 潘麟让)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