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相关政策,助力乡村文化交流与语言素养提升,七月至八月,湖南农业大学“禾语青苗推普团”踏上征程,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入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宁乡市、望城区及岳阳市平江县,以及辽宁抚顺等地,开展了丰富多彩且成效显著的暑期“三下乡”推普实践活动,为跨区域文化交融添砖加瓦,为乡村语言文化振兴注入澎湃的青春力量。
一、民族交往赋能:让普通话扎根边疆乡村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多个社区,推普团成员以“座谈+实操”的模式开展工作。成员们先与居民围坐交流,围绕“学会普通话后就业是否更便利”“学习中遇到哪些困难”等话题收集需求,再针对性设计帮扶方案。交流间,古丽拜木·吐尔孙的故事被大家当作范例频频提起:“两年前,她在一家汉族人开的店铺上班,那时候她对普通话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就在这样一天天的日常工作里,她一点点摸索着学写汉字、学说普通话,现在已经能十分流畅熟练地和人交流了。”成员们以此为契机,现场搭建“双语互助小课堂”,由会双语的志愿者带领老年人认读“您好”“谢谢”“买菜”等日常词汇,纠正发音。
在课堂间隙,推普团成员也分享了自己对普通话重要性的看法:“从大家的交流和古丽拜木・吐尔孙的经历能明显感受到,普通话不只是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帮大家打开生活新窗口的钥匙。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小课堂,把这份‘便利’和‘联结’传递给更多人,让普通话真正扎根在大家的日常生活里,成为助力日子越过越好的小帮手。”
团队成员也走进学校,与学生展开深入互动。问到“平时学校有没有宣传过普通话的重要性”,宁夏当地一名中学生笑着分享:“有呀,学校经常在报告厅开展主题演讲,老师也会在课堂上引导我们用普通话回答问题,还会组织普通话朗读比赛呢。”当被问起“你认为普通话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时,同学认真且笃定地说道:“我觉得普通话的作用可大了,对我们的生活能带来特别多的帮助。中国有56个民族呢,如果大家都能熟练使用普通话,相互交流起来就会方便太多了,这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很有好处。”
听着学生们的分享,推普团成员也补充道:“就像同学们说的,56个民族因普通话更亲近,你们作为新一代,学好普通话也是在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既是责任,也是成长的收获。”

图为湖南农业大学“禾语青苗推普团”张悦入户走访,与新疆当地居民围坐交流,借助笔记本开展普语互动。张悦供图
二、乡村教育提质:让普通话点亮校园课堂
从宁乡的村落,到平江的校园,再到望城的乡间,“禾语青苗推普团”的成员们带着“推广普通话,传承方言美”的初心,在三湘大地不同角落开展特色推普活动,让方言的韵味与普通话的活力碰撞出独特火花。
在宁乡市界头村的活动现场,绕口令接力赛将氛围推向高潮,志愿者和小朋友交替朗读“四是四,十是十”的经典绕口令,稚嫩的嗓音与标准的示范相互交织,院子里的欢笑声和琅琅诵读声此起彼伏,语言的火花在接力中绽放出绚丽光彩。
看着孩子们为了读准一个音节认真模仿的模样,推普团成员也有感而发:“对乡村的孩子来说,普通话不只是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更是他们认识更大世界的‘窗口’。这种‘玩着学’的过程,能让他们从小爱上通用语言,将来不管是升学读书,还是走出乡村看世界,普通话都会成为他们顺畅表达、自信交流的底气,这正是我们开展这些活动最想传递的价值。”

图为湖南农业大学“禾语青苗推普团”王雨新开展趣味课堂,引导孩子辨析方言与普通话差异。王雨新供图
8月4日,推普团走进平江双江中学,为3-4年级的孩子带来专属课堂。课堂上的“普通话与平江话对对碰”小游戏最受青睐,成员说“上午好”,孩子们就用软糯的平江话回应;成员说一句“你恰饭冇咯”的方言,孩子们再用普通话翻译成“你吃饭了吗”,一来一回间,方言与普通话的转换变得格外轻松。
推普团成员分享道:“我们设计这个游戏,不只是想让孩子们觉得学普通话有趣,更想让他们明白,普通话是连接家乡与外界的‘桥梁’。将来不管是课堂学习,还是长大后面临的升学、交流,普通话都会成为他们自信表达的‘工具’,帮他们更好地走出去、看更远。”

图为湖南农业大学“禾语青苗推普团”陈伊莲在教室开展主题教学,向孩子讲解普通话知识。陈伊莲供图
三、乡土生活帮扶:让普通话温暖乡村日常
来到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镇龙唐村,推普团把重点放在了老年群体身上,在村活动室里搭起简易“课堂”,手把手教老人们学普通话。大家挑选“您好”“谢谢”“视频通话”“买菜”等日常高频词,逐字逐句带读,遇到发音不准的老人,成员会轻轻纠正口型,放慢语速反复示范。活动结束后,推普团采访了几位老人,周奶奶笑着说:“以前跟孙女视频,好多话想说说不明白,今天学会了好几句,以后能跟娃好好唠了,这些小老师特别有耐心,一点都不嫌弃我们学得慢!”
听着老人们的心声,推普团成员也深有感触地说:“这些看似基础的词汇,背后藏着他们对生活便利的期待,对亲情联结的渴望。我们教的不仅是发音,更是帮他们减少与晚辈、与外界的沟通隔阂,让他们能更从容地融入日常,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的温暖。”

图为湖南农业大学“禾语青苗推普团”吴有茹在社区开展集体教学,组织老人参与推普活动。吴有茹供图
在辽宁抚顺的乡村街头与社区集市,推普团成员紧扣村民日常起居、邻里互动、亲情维系的实际场景,以“街头采访+实践指导”的方式开展帮扶,把普通话推广揉进生活片段里,让通用语言成为解决乡土生活难题、拉近情感距离的贴心帮手。成员们带着笔记本穿梭其间,与不同年龄群体聊起“普通话与生活”的话题,一句句真诚对话里,藏着普通话对日常的温暖改变。聊到“会教家里老人小孩说普通话吗”,几位中年受访者的回答格外一致。带着母亲逛菜市场的王阿姨说:“我妈总怕学不会,我就从日常词教起,比如‘微信付款’‘快递取件’,现在她能自己和快递员简单交流了,特别开心。”接送孙子放学的刘大爷则笑着“爆料”:“是孙子教我!他每天从学校回来,就把学的绕口令教给我,现在我也能说顺溜了,和孙子的话题都变多了。”活动尾声,成员们整理笔记发现,“普通话早已悄悄融入百姓的日常,对乡村生活而言,学好普通话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更是为日子添一份顺畅、为家庭增一份温馨,这正是我们坚持推普工作的意义所在。”
团队负责人吴有茹表示:“未来,我们将把推普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让国家通用语言成为基层群众迈向美好生活的有力‘助力剂’,持续为乡村语言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最后团队指导老师陈伶表示:“看到同学们能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用耐心和创意把普通话推广落到实处,我既欣慰又感动。未来我们会继续指导推普团优化实践方案,让学生们在服务中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成长为有担当、能奉献的新时代青年!”(通讯员吴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