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黑土兴乡”社会实践团前往黑龙江省绥化市开展实践活动。在这方充满生机的黑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乡村的各个角落,亲身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绥化乡村的新变化、新活力,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发现美好,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思考。
一、寻访手工艺人,传承工匠精神
在绥化市的一处水域旁,实践团成员们被一位老渔翁的渔网编织技艺深深吸引。老人的双手粗糙却灵活,选线时,他能凭借多年的经验,准确选出坚韧耐用的线材;打结时,手指翻飞间,一个个牢固的绳结便成型;织网眼时,更是精准把控,织出的网眼大小均匀。“这渔网得耐住水泡、经住拉扯,选线要挑三股拧的尼龙线,打结得用‘活扣’才不容易松。”手艺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眼角的皱纹里藏着与渔网相伴半生的故事。随后,他驾着小船驶入水域,渔网入水时激起的涟漪与远处的稻田相映成趣——这既是谋生技艺,也是黑土地上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智慧。“老人织的不只是渔网,更是乡村文化的经纬。这种坚守本身,就是乡村振兴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来自交控241班于明桐如是说道。
二、开展基层服务,凝聚民生温度
基层是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走进绥化市津河镇松林村,一幅和谐发展的乡村画卷在实践团成员们眼前展开。在村主任的引导下,大家通过参观、交流充分了解乡村治理相关情况,更主动投身志愿服务。在爱心图书馆,成员们对散落的书籍进行分类整理、登记造册,将农技知识、儿童读物等不同类别的书籍归置整齐,方便村民快速找到所需读物;在实践基站,大家协助村干部收纳整理村务数据,对村民就业信息、活动参与记录等资料进行系统化梳理,让基层工作资料更清晰规范。这些看似细微的服务,既为乡村基层减负,也让成员们在实干中体会到“服务为民”的意义,用青春力量凝聚起乡村民生的温暖底色。
三、调研农业发展,筑牢振兴根基
北林稻田公园是此次实践的重要一站。远远望去,大片的稻田如同绿色的海洋,微风拂过,稻浪翻滚,“北林香米香飘万里”的宣传语格外醒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北林香米凭借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广受好评,不仅带动了当地稻米产业的发展,还让众多农户的腰包鼓了起来。实践团成员们在稻田公园内参观时发现,这里不仅有规模化的种植区域,还有现代化的加工设施。烘干塔、冷链车间等设备一应俱全,确保了稻米从收割到储存、加工的全程品质。而且,这里还搭建了直播带货基地,通过网络平台将优质稻米销往全国各地,这种“种植+加工+销售”的模式,让大家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实践团成员们表示,此次绥化之行收获颇丰。他们看到了传统技艺在乡村的传承与发展,感受到了乡村治理的民主与高效,领略了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接下来,他们会把在实践中的所学所感分享给更多人,也会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提出更多有价值的建议,用实际行动为乡村的美好未来助力。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对“黑土地文明基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渔网经纬间承载的不仅是生存技艺,更是寒地先民在严酷环境中淬炼出的生命哲学——以韧性为纬、敬畏为经的生存智慧。这种代际传递的坚守,恰是龙江乡村振兴最深沉的精神锚点。
——交控241 王礼
老渔翁编织渔网的专注,是黑土地文化的传承;基层服务时的忙碌,让我懂了 “为民” 二字的分量;北林稻田的科技范儿,更让我看见农业振兴的活力。这次行走让我明白,乡村振兴需要我们用青春和实干去助力。
——交控241 严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