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追寻红旗渠精神,感悟红色文化

    时间:2025-09-14     阅读: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寻路”团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025年7月4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寻路”团队——红旗渠线小分队前往红旗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走其间,既是追溯历史,更是汲取力量,以坚定步伐续写奋斗华章。
  晨曦微露,“寻路”团队于上午9时在红旗渠站集结。“寻路”团队的队员们怀揣对红色历史的崇敬,踏上了追寻精神之源的旅程。抵达红旗渠风景区后,首站便深入红旗渠纪念馆。一幕幕施工实景的模拟放映,一幅幅泛黄照片承载的希翼,再现了林县人民“十年磨一剑”的艰苦岁月。历史下的林县人民拼着一身蛮劲、干劲,凭着简陋的工具在太行山腰凿出了1500公里的水渠。铁锤钢钎砸出耀眼的火花,背起的箩筐里不只是石头的重压,更是以血肉之躯扛起的重托。
  在那个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年代,红旗渠,这条镶嵌在太行山脉的“人工天河”,承载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密码。
  馆内2000余件实物、1800多幅图片与多媒体场景复原技术交织,生动再现了10万修渠大军在太行山腰劈山开石、挖渠引水的震撼场景。成员们驻足于“铁姑娘打钎”雕塑前,凝视着磨出上百道疤痕的钢钎、补丁摞补丁的工衣,仿佛听见了当年“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的劳动号子。
  午后,“寻路”团队前往分水苑与青年洞。分水苑内,红旗渠总干渠与三条干渠在此分流,宛如红色血脉滋养着林州大地。而青年洞作为红旗渠的咽喉工程,300名青年用1年5个月在悬崖峭壁上凿通616米隧洞的壮举,让成员们真切体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深刻内涵。亲身走过陡峭的山路,看着悬崖峭壁间蜿蜒的红旗渠,领悟到民谣里一句“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艰难。站在洞前,队员们纷纷感慨:“当手指触碰到洞壁上粗糙的凿痕时,突然理解了什么是‘一锤一钎干出来的奇迹’。”
  青年洞前,成员们庄严肃立,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同感悟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身处其中,“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激荡每个人的内心,大家慷慨激昂,结合自身实际分享感受,现场气氛热烈。团队还组织了交流研讨,成员们纷纷畅谈即时感悟,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闪现。
  实践部熊乃瑞说:漫步红旗渠畔,峭壁上蜿蜒的“天河”震撼心灵。那是一双双手凿出的奇迹,是信念凝成的丰碑。水流潺潺,诉说着先辈不畏艰难的豪情,也让我懂得:只要心怀信念,再难的路,也能踏出希望的印记。
  策划部路晶予说:踏入红旗渠,仿佛走进往昔奋斗岁月。林县人民在缺衣少食、工具简陋的情况下,苦战十载,于悬崖峭壁间凿出生命之渠。这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生动注脚,是不屈不挠精神的丰碑,鞭策着我们在逐梦路上,无畏艰难、奋勇向前。
  宣传部邹艳阳说:踏入红旗渠纪念馆,锈迹斑斑的工具、泛黄的照片,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而青年洞前抚摸着崖壁上深深浅浅的凿痕,能感受到当年修渠人的坚定意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奋勇前行。
  红旗渠不仅是一条水渠,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寻路”队员们通过脚步丈量红旗渠的每一寸渠岸,年轻的心灵与先辈的精神产生共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再是遥远的口号。通过实地学习,团队队员不仅深入理解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更将其与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紧密结合,深刻思考了在新时代的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