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溪流汇江海,萤火照深山:——一段关于生命与选择的滇西行记

    时间:2025-09-17     阅读:
    来源:东南大学医心乡伴实践团
  
  踏入东城小学的那个午后,雨水刚洗过彝山的天空。
  提前来到教室大扫除的孩子们低垂着纯真而明亮的眼眸,腼腆着不敢与我们对视,而手上擦拭的动作不停;调皮的孩子光着脚丫在红土操场上奔跑,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烁如碎银。
  望着那黝黑脸庞上的两坨高原红,我忽然对“医学”这两个字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它不仅是在书本上曲高和寡的理论文字,更应是田间地头最朴素的健康守望。
  最初来到与家乡相距2000公里的这里,我舟车劳顿又饥肠辘辘。我听不懂出租车司机夹带方言的普通话,也无法适应这昼夜变化巨大的气候。我望着花名册上一个个名字,轻飘飘的一张纸压在我的肩上却犹如重担千钧。
  我真的可以挑起这份责任吗?
  站在讲台上,我带着医学生特有的严谨,试图将解剖学的精确与生理学的逻辑完整呈现。但当台下的孩子七嘴八舌地好奇询问,“病毒长得像山上的菌子吗”“人全身的血管可以绕地球几圈呢”,我的心突然柔软下来。原来,知识的传递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俯下身来,用简单的文字讲述生命的故事。
  于是我知道,医学如果只是书本上的白纸黑字,那全民健康永远只是纸上谈兵的空想,只有成为下里巴人的口口相传,才能惠及众生芸芸。
  我们用手细菌图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游弋的菌群时,整个教室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惊呼。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讨论到自己观察到的细菌是如何千奇百怪、千姿百态。他们用粘土捏出细菌的形状时,正是他们与微观世界第一次碰撞的开始。此刻,细菌不再是让人谈之色变的洪水猛兽,而成为了一项医学启蒙的跳板。    
  (图片1.细菌观察实践课)
  医学启蒙的真谛在此刻明晰——它为孩子们驱散对未知的恐惧,又为他们在心中种下敬畏生命的种子。
  在脊柱健康课中,我们展示了长期不良坐姿导致脊柱变形的示意图。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板。课后,总有几个小身影互相提醒要抬头!挺胸!像一棵笔直的云杉!这些细微的改变,比任何考试分数都更让我们欣慰。    
  (图片2.脊柱健康实践与理论课)
  医学的种子在稚嫩的心田发芽,终有一天会长成守护健康的参天大树。
  离别之时,孩子们塞给我们许多纸条。歪歪扭扭的汉字间写着:“老师你们还会再来吗?”“我长大了要当医生”……读着这些稚嫩的誓言,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而嘴角却始终昂扬。我们带来的知识或许会随时间淡忘,但那些被点燃的好奇心、被唤醒的健康意识,已如星星之火在他们心中燎原。    
  (图片3.孩子们的信)
  回望楚雄叠嶂的群山,我终于明白这段旅程的意义。它让我们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医学生,转变为懂得倾听、愿意共情的健康使者。那些沾着泥土的小手、那些清澈好奇的目光,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医学不在高楼大厦里,而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之间。八天的相伴,不足以燃尽所有的荒芜;1800km的距离,也不足以终止生命的交流。我们是行走的山脉,而大山的孩子们是云岭深处生生不息的薪火。
  溪流虽细,终将汇入江海;萤火虽微,亦能照亮深山。这八天的支教让我们见证了什么叫做“生命影响生命”。当我们用专业知识滋润这片红土地时,孩子们也用最纯粹的真诚,教会了我们医者最该珍视的初心——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段滇西之行已经结束,但医学与教育的对话永远不会终止。它将在每一个被点亮的生命中延续,在每一颗被唤醒的心灵中回响,最终汇成一支跨越山海的健康交响曲。而我们,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既是乡间阡陌中治病救人的医者,也是芸芸众生中播种健康的农人。
  教育的故事没有终点,我们医心乡伴支教团将始终高举教育的火把,照亮每一隅暂未发光的角落。
  (图片4.医心乡伴实践团与孩子们的大合照)

作者:东南大学医心乡伴实践团 朱隽雯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