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长行热土探初心 赤筑乡兴启新程 ——长安大学实践队皖苏之行纪实

    时间:2025-09-19     阅读:
    来源:长安大学“长行热土,赤筑乡兴”暑期社会实践队
  
  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红手印,到江苏溧阳牛马塘村的地瓜飘香;从沈浩同志“把心交给群众”的为民情怀,到抗战老兵“艰苦奋斗精神不能丢”的铮铮誓言……8月12日至15日,长安大学“长行热土,赤筑乡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安徽、江苏两省,开展了一场触摸改革初心、探寻乡村振兴密码的实践之旅。
  小岗村:触摸改革初心探寻振兴路径
  8月12日上午,实践队的脚步踏入凤阳县小岗村“当年农家”遗址。夏日阳光洒在灰扑扑的茅草屋顶上,泛着时光沉淀的陈旧光泽;脚下的泥土地面历经数十年风雨,仍清晰留存着原始纹理。十几间错落的土坯房,像一个个沉默的时光容器,完整复刻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小岗村的模样。
  实践队员在当年农家遗址听取讲解。王雨婧 供图
  “你们看这灶台,烟筒是黄泥混着稻草糊的,以前烧火时,整间屋子都得浸在烟里。”队员程如钰指着墙角的灶台轻声说道。灶台上的铁锅边缘被柴火熏得漆黑,锅底深浅不一的划痕,仿佛还在诉说着无数个清晨升起的炊烟、煮沸的杂粮粥,将队员们的思绪瞬间拉回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最让队员们驻足的,是一间保留着“分田到户”契约复制品的茅草房。玻璃展柜里,泛黄的纸张上,18个红手印格外醒目——1978年寒冬,正是这18双手按下的印记,打破了“大锅饭”的桎梏,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那时全村人均年收入才22元,好多人家连过冬的粮食都凑不齐。”讲解员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契约上的字迹虽因年代久远有些模糊,但“生死契约”四个字依旧力透纸背。
  当天下午,实践队走进沈浩同志陈列馆,300余件实物、400多张照片,串联起这位“农民书记”在小岗村六年的实干岁月。在“为民服务”展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翻开扉页,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村民的大小诉求:“张桂兰家的自来水需要检修”“李老根的低保申请材料已收齐”“村西头的排水沟要尽快疏通”……每一条记录后面,都清晰标注着处理进度和结果。
  实践队员浏览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王雨婧 供图
  “攻坚克难”展区里,一件褪色的蓝布夹克静静陈列着,袖口磨出了毛边,领口也有些变形。“这是沈书记跑项目、下田间时最常穿的衣服,破了就补,补了再穿,始终舍不得换。”讲解员轻轻翻开夹克内侧的口袋,一个缝得整整齐齐的小布袋露了出来,里面装着沈浩随身携带的降压药。
  第二天上午,实践队来到小岗村1978生态农业园。成片的葡萄藤沿着架杆攀爬,翠绿的叶片间挂满了紫黑相间的果实。种植能手张师傅给队员们示范着采摘技巧,“看起来简单,其实讲究得很,用力太大会损伤果蒂,影响储存时间。”张师傅指着藤蔓上的滴管系统介绍,现在采用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果实品质,“这比我们老一辈凭经验种植,产量能提高三成以上。”
  溧阳市:产业赋能乡村红色铸就精神
  8月14日上午,实践队转赴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这个以“地瓜产业”闻名的村落,从入口处的地瓜主题雕塑到民居外墙上的彩绘,无不渗透着浓郁的地瓜文化氛围。
  实践队员听取讲解员讲解牛马塘建设规划。王雨婧 供图
  在村文化展示馆,讲解员详细介绍了牛马塘如何从传统农业村转型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地瓜村。一位正在晾晒地瓜干的村民告诉队员:“以前种水稻一亩地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改种高附加值的地瓜品种,开发出地瓜酒、地瓜粉、地瓜零食等系列产品,每亩收益翻了四五倍。”
  在曹山花坊,负责人指着一片盛开的绣球花海介绍:“我们通过‘农业+文创+旅游’的模式,不仅销售鲜花,还开设插花体验、田园摄影等项目,旺季单日游客量超过2000人。”项目雇用了17名本地村民,人均月收入增加近3000元,同时拉动了周边农产品的销售。
  下午,实践队拜访了三位退伍老兵。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王志坚拿出当年战场照片,回忆道:“泥塘里潮湿闷热,压缩饼干能硌疼牙,但没有人退缩,因为我们知道身后是祖国。”曾担任通讯兵的李建军老人演示了老式电台操作,讲述在暴雨中抢修线路的经历:“信号就是生命线,迟一分钟可能就要付出鲜血的代价。”8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周光华嘱咐学子们:“现在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你们要学好本领,将来为国家作贡献。”
  实践队员聆听老兵讲述当年军旅故事。王雨婧 供图
  8月15日的红色寻访聚焦新四军抗战史。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展柜中锈迹斑斑的步枪、磨损的公文包、手摇发电机等实物,将队员们带回到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讲解员着重介绍了1939年的韦岗伏击战:“这场战斗歼敌20余人,击毁汽车4辆,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指挥部旧址光裕堂,按原样布置的作战室、通讯室再现了当年指挥枢纽的工作场景。当地文史研究员指着一张泛白的作战地图介绍:“陈毅、粟裕等将领就是在这里研判敌情,指挥了大小战斗百余次。”队员注意到司令部办公室墙上的手写标语“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依然清晰可见。
  感悟与传承:在实践中学思践悟
  此次皖苏之行,让实践队员们从改革发源地的变迁中触摸历史脉搏,从基层干部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从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探寻乡村振兴路径。
  在小岗村,队员们看到了敢闯敢试、敢于突破的改革精神如何让一个村庄焕发新生;在牛马塘村,队员们体会到产业创新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从沈浩同志的事迹中,队员们读懂了“把心交给群众”的深意;从退伍老兵和新四军抗战史中,队员们感受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为期四天的实践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与文化引领并重。小岗村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启农村发展新篇章,牛马塘村以小小地瓜做出大文章,曹山花坊用鲜花经济点亮乡村,展现了产业创新的力量;而老兵们的铮铮铁骨与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则揭示了红色基因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
  接下来,长安大学实践队将继续深入乡村一线,用脚步丈量热土,用实践诠释担当,在实践中学思践悟,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贡献青春智慧,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通讯员 宇文高夏  供图 王雨婧)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