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谱手语之歌:无声传递爱国情怀
2025年6月4日,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组织10余名学生志愿者前往徐州市残疾人专门协会活动中心,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手语歌学习实践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与听障人士共同学习手语版《我和我的祖国》,通过无声的交流传递温暖与力量,最终完成了一场感人至深的合作演出。
起步:从生疏到默契的跨越
活动伊始,面对陌生的手语动作与快速的教学节奏,基础有所欠缺的志愿者们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只能坐在后排默默模仿,而听障朋友们则熟练地跟随音乐节奏舞动双手。在手语老师的鼓励下,志愿者们最终主动站到教室两侧,与听障人士结队学习。他们也很耐心地放慢速度,帮助志愿者逐步跟上节奏。
奔赴:温暖与感动在指尖流淌
课后休息期间,志愿者们又主动向听障朋友们和手语老师请教细节问题,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听障人士也通过打字、肢体动作向他们传达“对”与“不对”的信息。
“他们学得特别认真,学的也很快。”一位听障参与者用手语“说”道。
这种双向的沟通不仅让志愿者更加高效地学习手语,也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
呈现:无声胜有声的爱国表达
最终,志愿者们与听障人士共同登台,怀揣着真情完美演绎了《我和我的祖国》一曲。尽管没有声音,但坚定的手势和真挚的眼神已将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仅仅认识两个小时,却已经有了如此的情感共鸣。
“这是我第一次用手语‘唱’国歌,每一个动作都让我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和自豪。”一名志愿者感慨道。
实践:以行动诠释包容与共融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手语学习,更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志愿者们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了听障人群的沟通方式与生活世界,打破了认知隔阂。“我们希望通过此类实践,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践行社会责任,同时传递‘听见爱’的理念。”
活动结束后,多名志愿者也表明对手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将这份特殊的“语言”延续下去。
以手为桥,以爱为声。江苏师大学子用行动证明:只要心怀善意与尊重,即使没有言语,也能奏响最美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