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薪火传承——探寻中医药发展与文化传播】 聚焦科研,薪火传承 薪火实践团寻访周仲瑛传人朱垚教授

时间:2023-08-04 关注:
  2023年7月3日,薪火实践团术洛民康队前往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进行访谈,并有幸采访到朱垚教授,在聆听朱教授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产生对中医临床实践与科研的浓厚兴趣。

团队成员与朱教授合影留恋
专家介绍



作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朱垚教授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等64项,发表论文118篇,曾荣获江苏省创青春大赛金奖指导老师、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在校教授多项课程,悉心栽培后辈。    作为副主任中医师,他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热衷中医药事业,门诊跟师近二十年,系统学习周氏内科病机辨证思想及复法制方经验,潜心于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以及中医内科教学和临床工作十余年,在中医治未病保健领域擅长结合时令、地域、体质特点,运用膏方、丸剂调治各类慢病、亚健康状态。



采访内容
1.长忆思故,寻求圭臬
同学们率先提出自我在学习中医过程中的体验与见解,在其中发现单纯学习中医知识和参与临床对于学习中医是远远不够的,进而推测科研对于中医也是至关重要,甚至必不可少的部分。朱教授肯定了对中医药科研提出问题的价值,他指出,随着中医药学科逐步发展为越来越完备的独立学科体系,从学科实践到教学再到科研是其演变过程,借用周仲瑛老先生的话“中医的临床研究、中医的科研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与屠呦呦老师研究青蒿素的实际案例,朱教授强调从临床实践中找出科研的苗头的重要性。
虽然屠呦呦老师研究青蒿素的成就早已闻名遐迩,学子们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熟知她是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的灵感,但在朱教授的讲解中,学子们首次从中医古籍、临床实践、科研三个方面重新思考屠老师所得的成就。她本着从临床中来的原则,翻阅大量古籍,发现青蒿这味药,再次在临床实践中实验证明,这便是从临床中来再到临床中去的科研体系。朱教授不断强调此点,期冀中医学子少走弯路、提高诊疗效率。

团队成员与朱教授的访谈过程
 
2.矫枉流程,分段而行  
对于学子们提出现学传统知识与现代科研难以结合的问题,朱教授分本科、研究生、博士三个阶段阐述中医药科研的整体流程,不同阶段科研的流程与科研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
   在本科阶段,由于近年来大兴尽早参与科研风气的影响,大量本科生自主提早投身于科研,朱教授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嘉奖的事,也鼓励中医药学科的本科生们早日提高对科研的兴趣,但由于本科生所学知识的局限,在这一阶段的科研可以只是了解一些科研的方法、思路、成果以及最新进展,如果能参与到一些老师指导的课题里面,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也会很有帮助。
   在研究生阶段,严格意义上是要求学生掌握整个科研流程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但此阶段也并不强调科研自主思维,许多硕士阶段的课题是在硕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同时也是从导师的大课题中分出来的小课题,此后进行申报课题、组织专家会审、评审答辩判断是否可以结题的科研流程。研究生自我体会并完成此番流程、完成毕业论文,在日后独立成为科研工作者时不会太陌生。
   在博士生阶段,学子必须具有科研自主思维,首先提出假说,为了证明自我提出的假说,合理选取所需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设计,此时前两个阶段奠定的基础便得以起到成效,适当借鉴、取其精华,从而证明假说存在,把假说转变为可运用的科学道理。
   总之,本科生阶段还不能够称之为科研的初级工作者,仅仅是初步的参与以及科研的启蒙;硕士阶段才算科研的初级工作者,需要掌握科研流程方法;博士阶段涉及科研的设计、科研的思维问题,这便是三个阶段的大体科研要求。

3.剪刻经验,予以嬗变
“我们本科阶段那时候虽然没有像现在学校严格意义上的本导,但在山东省中医院的时候,我们的临床老师、代教老师、指导老师也很好,他们虽然没有专门地安排我们科研,但是教会了很多临床的思路。当时我也是做的关于糖尿病的研究,然后本科写的是从中医的这种抑肝扶脾来治疗消渴症的一些研究,它偏于文献研究的查找。回过头讲,在那些过程中,了解了科研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也对以后在硕士阶段科研的开展起到很大的一个帮助。其实科研的方法也是不断演进的,所以为什么科研工作者跟临床医生也一样,也要不断的学习、了解新的方法,是为把新的方法及时引入这个行业当中。”

朱教授为患者诊断过程中
 
4.亟探现状,提纯理论  
作为依然走在中医药科研之路上的从业者,朱教授在讲述科研现状时,再次引用周老的话“内经上每一条条文都不是空的,每一条条文都能指导临床实践”。现代的中医药科研仍需从中医古籍中而来。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基础理论进而深入研究,让中医临床上很多发烧的病人,通过泻下的方法实现尽快退烧,特别对于病毒引起的这一类疾病,泻下之法很有效用。之所以很有作用,是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不仅仅只是纸上一个简单的道理,而且它在临床上能实用、反复用,能在各种情况下运用,具备科学的可重复性,蕴涵高维度、高层次的现代科学机制。
中医学的思维基于这种不打开人体的黑箱,从黑箱理论加控制论,因而得知其基本结构,判断所用药是否正确,甚至不但能将所用药的知识固化,形成知识库,同时还能将其衍生成一条理论,重新再指导临床实践。
 
5.典范未泯,云集荟萃
从科研角度讲,中医学里面的一些科研在以下几大类方面有较为突出的成果:第一,近半个世纪,甚至就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 70 周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人才,中医本身也培养了大量中医学的科研人才;  第二,研究已经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较完整地阐释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药干预的机制,甚至在微观层面,将中医药的作用靶点及机理阐明清楚;   第三,在疾病的发展转归方面,周老带领的学术团队围绕周老提出来的病机辩证学术,系统地研究了其疾病发展转归,同时也在基于新的大数据研究,将某些疾病的演变规律建立模型,从而系统性研究其在中西医角度上如何演变;   第四,医工结合,这是这两年、近十年一直在做的项目,南京中医药大学杨教授开发的全国第一个基于计算机视觉识别的刮痧机器人就是很好的例证,朱教授也提到自己团队糖尿病研究,安装的安耐糖动态血糖监测仪也是基于此。                 

朱教授讲解《黄帝内经》

6.勿悖真理,突破局限 
对于所面对的难点,中医药的科普对于百姓来说还是不足的,譬如百姓对中医的认知还停留在草根树皮,对药剂的认知也停留在古早的“八剂”,但其实多年前就产生了新的剂型。故而年轻的中医药老师与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除了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学习、科研以外还应该承担起中医科普的推广工作,这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此外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讲养生,更重要的是普及中医的科研成果,让百姓知道中医药的运用拥有明确的机制。
 
 
朱教授开设每周30分钟的讲座
 
7.大道至简,绸缪措置   朱教授先从大的方面谈及中西医专业,其本身作为独立的学科,科研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早年的中西结合,也许只是简单的中药与西药的结合,甚至连中药与西药之间有无互相的协同作用和抵抗作用也阐述不清,没有相关的临床研究观察,更遑论中西医理论的完全融合。但中西医的结合,实际上应是极限与互补的关系,若是西医在治疗过程中步入极限,此时中医加以补充,中西医结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若是中医治疗步入极限,比如有些涉及到特别外科,甚至微观外科的,补充以西医的手段,再结合中医宏观的调控和术前术后的调养,便能给予患者更好的治疗。
朱教授强调,当中西医结合,最重要的还是评估其对患者的治疗有效程度,“不管从理论层面、用药层面,还是病理发展的微观层面,真正能打通,这才是对患者最大的帮助。”

朱教授在访谈节目宣讲
 
活动总结 
本次访谈以中医药科研为切入口,首次对科研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术洛民康队成员作为大一的中医药学子,正处于刚入门的阶段,朱垚教授的讲解为他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小队中本已经有加入导师课题组的学子,对科研有相当的重视,此番再次受教,对科研的领悟更加深刻,未参与课题的学子也开始寻求机会,争取早日开启这一进程。
当然在本次访谈中,朱教授所言并非仅仅是科研方面。学子们得以窥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全貌,前辈们的研究经验令他们心胸为之澎湃,他们深知有朝一日将挑起中医药科研大梁,医学本身就是无穷尽的,中医学中医药亦然,他们会永远走在创新的道路上,这也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在聆听完朱垚教授的答疑解惑之后,每一位学子心中都有更深的领悟与认同,故而处于起步阶段的他们如此迫切的希望自己能早日汲取前辈的智慧,内化于心,希望尽早承担起使命与责任,希望不再是一纸空言,而将自身情怀落实于文献的搜寻、每一场实验的进行之中。
作者:南中医薪火团 来源:薪火实践团术洛民康队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