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烟水碧濛濛,锦石琪花不易逢”,濛濛珠江之上诞生了岭南中医文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黄河孕育出了齐鲁中医文化。岭南、齐鲁,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南北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中医文化,共同组成了五千年中医药文明灿烂的一部分。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岭南瑰宝,继往开来
走进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岭南中医文化的画卷徐徐展开,天花板上绘制着的河图洛书,红砂岩雕刻的岭南名医壁,水晶宫里陈列着的中药标本,玻璃柜里展出的名医遗物、文献资料……岭南中医文化的结晶凝聚于此,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
岭南特色文物:广彩描金十二生肖小药瓶

走进医史馆中,最令人感到新奇的就是这套十二生肖小药瓶(又名:十二时辰小药瓶)。这套药瓶制作于清代,十二个小药瓶形制相同,均呈四方形。圆形瓶口,口沿一圈描金,瓶身两侧分别标注十二地支时辰和编号,瓶身正面绘制与十二时辰相应的生肖动物图案,反面绘有与十二生肖相关的彩色人物故事图案。
中国古人按照一天中太阳出没的规律,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辰。十二时辰小药瓶,就是根据十二时辰的时间概念进行分类装药,把特定时辰服用的药物,装在特定的时辰小药瓶里,并按照小药瓶上标注的时辰服用。
医史上的创新:“陈李济”蜡丸罐

“陈李济”,寓意“陈李同心,和衷济世” ,表示二人同舟共济之决心。陈李济的创始人为陈体全、李升佐。李升佐初为小商贩,经营一间中草药店,陈体全为当地名医,精通医道。在机缘巧合之下,二人决定合营。陈李二人把制售成药作为发展方向,以广收良方、精细加工、务求实效为经营方针。陈李济于清朝末年首创蜡壳大蜜丸剂型,蜡壳包装工艺堪称当时的中药包装革命,沿用至今。我们在馆中所见到的就是陈李济蜡丸罐,其为鼓形,外施绿釉,无盖。
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赫赫群医,森森典册
走进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齐鲁中医的历史文化缓缓纳入实践团成员们的眼帘,玻璃柜里陈列着的研钵、药臼,扁鹊行医针灸的铜像,墙上刻印的一幅又一幅古画,中医书写的药方真迹……这些都是齐鲁中医文化传承的见证,都是数百年来古人中医知识精髓的记载。
从“铃医”到“前店后厂先生坐堂”
在电视剧《老中医》中,小铃医高小朴带着母亲来到上海,想要拜师学医。在他母亲手上有一个串铃(也叫虎撑),这个串铃在中医里面大有讲究。过去行医之时,郎中身负药箱、手摇串铃,成年累月地于村市街巷往来奔走,为百姓除灾治病,这些以摇铃招徕病家的郎中也被称为“铃医”,是解放前中医在社会市井的存在形式之一。在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实践团的成员也了解到中医发展的来龙去脉。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之《串铃卖药图》(图片来自网络)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坐堂医就是坐在固定诊点给患者看病的医生;游方医就是云游四方,走街串巷给患者看病的医生,“铃医”就是游方医的一种。
在博物馆有宏济堂的展区,从展区前店后厂先生坐堂,医生坐堂看病,店前柜台买药,店后进行中药加工和中成药制作,有一套系统的流程,这就属于坐堂医。

“铃医”置办2个百子柜300多味药安顿下来就是坐馆大夫,再发展大了就是“前店后厂先生坐堂”的大药铺子,当然还有考试进医官院,这是中医大夫的职业发展之路。

古代“铃医”走街串巷,一手拿串铃,一手拿招牌,肩挑药囊,悬挂葫芦,有时还要喊上几嗓子,介绍治病用药以及药物的用法及疗效等等。虽然辛苦,但却乐此不疲。这大概就是“铃医”只字未提却又宣之于口的“大医精诚”吧。
一手好字,方成良医
在《老中医》电视中,翁泉海在教徒弟时讲到,中医业界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这概括了一个有学养的中医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包括“笔头”“口头”“手艺”和“派头”。其中“一手好字”被列为第一条,这确实是中医的一个优良传统。
实践团成员在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中也看到了流传下来的药方藏品。药方行字规范雅致,并且严格按照中医行药的范式,有一套严谨的规程,比如药抓完后如何在药方上留证等。
馆中陈列的中医药方
很多病家延医之先,常常先借医生的方子一看,以度学问深浅、医道高低。字写得不好,业务少还是小事;字写得不规范,如鬼画符的“天书”,药师错配,贻误人命,则危害极大,因此,“一手好字”在药方之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小一张药方,凝练古今智慧。“一手好字”写尽“大医精诚”,也写出中医人的世代传承。笔墨浸润时光,缓缓流进实践团成员们的心里——中医药博物馆之行收获颇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需要青年中医药学子薪火相传!
成员感想
中医文化以源于人民、贴近生活著称,哪里有病痛哪里有中医,铃医就是这样的存在,资深铃医授徒,不仅要传行规、医德,在徒弟出师时还要赠送一个虎撑,叮嘱其“扬仁义之德,怀济世之志”,这更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普济本色,时刻提醒我们中医药学子牢记初心、服务人民。
——陈颖琦
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用一件件跨越百年的珍贵文物,向我们展示了齐鲁大地上中医药的发展与文化传播。无论朴素砭石,亦或扁鹊思想,有形文物见证了无形医学的精妙。我尤其被一份份中医药名家捐赠的手稿所震撼。手稿捐赠,薪火相传。通过手稿上的断句标点和密密麻麻的红色,我得以与中医药名家对话,探询中医药名家学术思想和成长之路。
——方丽涵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在探寻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的过程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中医“时间医学”的观念,感受到了岭南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十二时辰小药瓶,到陈李济百年陈皮,无不是中医药在历史长河中的缩影。时光流传,中医药文化在各地都焕发出独特的光彩,这些瑰宝等待我们去探索与传承!
——戴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