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让孩子自觉接受非遗文化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非遗”的种子。2023年7月16日,成都理工大学“赤色润心,与理前行”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马村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教育课程。团队通过非遗文化知识普及和纸浆画制作体验两个环节,让孩子们了解非遗文化、爱上非遗文化。
宣讲——非遗传承,趣味引入团队成员郭晴云向孩子们展示出多张独具风格的立体纸浆画,其缤纷鲜艳的色彩和具有逼真立体的浮雕效果激起孩子们对于“纸浆画”的浓厚兴趣。当结束对纸浆画的介绍并告诉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时,孩子们高举双手欢呼,乌黑的眼睛中难掩激动之情。随即,教室有关“纸浆画”的细微讨论声迭起,展现出孩子们对即将开始的“纸浆画”创作的强烈期待。

图为团队成员介绍纸浆画制作过程。通讯员 周晋平 摄
绘画——非遗传承,实践之始开始制作时,孩子们被分为5个小组,以小组内两两合作的形式进行纸浆画的手工制作,每个小组均配有两名志愿者进行制作指导及安全保障。孩子们按照郭老师的指令,用铅笔在木板上勾勒出图样轮廓。孩子们一丝不苟,双眼紧紧地盯着笔尖,按照着自己心中所想在木板上刻画,爱心、笑脸、雪人等各色图案跃然在木板上。
纸浆制作——非遗传承,实践为真“纸浆画颜色鲜艳,并依托纸浆来塑造其浮雕效果。”主讲人郭晴云生动地向孩子们解释道。“同学们,第一步我们要将废弃用纸逐层撕碎、加水浸泡、搅拌成泥,再加我们手旁丙烯颜料进行调色,最后加入适量的白乳胶搅拌均匀。请注意白乳胶的用量——过少无粘性,过多难塑性。无法精准把握用量的同学,可以向一旁的志愿者小老师寻求帮助哦。”郭老师在台上耐心地反复叮嘱并不时走下台向各组进行操作示范。孩子们跟随着郭老师的指导,将废弃用纸逐层撕碎、加水浸泡并拧干。为防止孩子们不当操作将颜料及白乳胶沾到自己的手上,每个小组的两位志愿者合作分工,一位志愿者为纸浆调色,另一位志愿者将调好色的纸浆均匀的裹上白乳胶,为孩子们的安全保驾护航。在调色过程中,孩子们相互讨论、通力合作,最后完成了各色纸浆的制作。

图为孩子们合作制作纸浆。通讯员 陈彦熹 摄
铺纸浆——非遗传承,知行合一在志愿者悉心的指导下,孩子们将做好的各色纸浆用镊子轻轻地铺放在底板上,再根据已经绘画出的图形轮廓捏塑出理想的形状,最后对细致的部分用牙签进行勾勒,让整幅画看起来更加精致。纸浆在牙签的戳动下逐渐展现出立体感,随着各色的纸浆在木板上沿画线相互交融,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也逐渐绽放。“同学们要将纸浆在木板上铺开,但是不要把纸浆压平,尽量保持它本身自然的质地效果,保持画面的立体感,”郭老师对孩子们进行最后的嘱托。过去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孩子们个个干劲十足,积极主动地完成属于自己的纸浆画作品。较早完成的小组将剩余的纸浆画材料送至其他小组,小组之间积极合作,交流手工制作心得。在孩子们和志愿者的通力合作下,每个小组都顺利的完成了纸浆画制作,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纸浆画和孩子们欣喜的神情在教室中绽放。孩子们纷纷向同伴们介绍属于自己的纸浆画,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手工课的最后,志愿者们将完成的纸浆画作放在课桌上一字排开,等待晾干。待问到课后感受时,孩子们的回答各异,但言语中流露出对手工制作的喜欢。“老师我能自己再做一幅嘛!。”“我很喜欢今天自己创作的纸浆画作品。”“非遗文化真有趣,老师我们下次还想上这样的手工课。”
图为孩子们展示纸浆画作品。通讯员 陈彦熹 摄
传承——非遗传承,任重道远群与群之相际,代与代之相续。从蔡伦改进造纸术至今,古法造纸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纸浆画、耍牙等传统技艺文化也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传统文化传承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赤色润心,与理前行”三下乡实践团队采用“非遗”结合手工的方式带领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为了让祖国优秀的非遗文化及其基因在孩子心中扎根发芽,从而增进下一代的文化情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正所谓“万物由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纸浆画手工课虽告一段落,但非遗文化的传承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