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坝村:重温红井圣地,忆红色峥嵘岁月
为了深入了解红色故都,2023年8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系“传承红色基因,书写华彩青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西瑞金的第一站选择了享有红井圣地之称的沙洲坝村。在村委会讲解员杨群女士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沙洲坝村史馆,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那段红色历史,忆峥嵘岁月,书华彩青春。
透过历史沿革,实践团了解到沙洲坝原来是一个十分干旱的地方,相传有句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水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雨过天晴、和尝甘苦,露出白白的泥沙,沙洲坝由此得名。
图 1 讲解员讲解沙洲坝村史馆历史沿革部分而接下来讲解员讲到的故事就是当地一口由毛主席当年带头挖的井——红井的故事。1933年4月,毛主席来到沙洲坝后,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地群众都饮用池塘水,后经询问方知相传此地是一条旱龙脉,不可挖井,否则附近都要遭天灾。深谙群众饮水之难的毛主席便在9月的某天带领警卫员来到驻地前的一块空地开始寻找井源,后来当地群众在解惑后也开始帮助挖井。井挖成了以后,当地群众终于喝上了清澈的水源。1934年10月,红军受形势所迫开始长征战略转移离开此地。国民党反动派占领苏区,实行烧杀抢掠,并下令毁井,但留下的村民们坚决不答应,展开激烈的斗争,最终保住了这口井。1950年沙洲坝人民为迎接毛主席派来的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将这口井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尊称它为“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后改为石碑),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以表达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思念之情,他们高兴地唱道:红井水甜又清,见到红井想亲人;红井清泉育万代,代代永做革命人。
图 2 讲解员讲解沙洲坝村史馆苏区干部好作风部分 中央苏区在此只驻扎了短短的1年零4个月,从但中国共产党却在沙洲坝村积累了治国的经验,为后续建立新中国,实施新政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中毛主席经过实地调研人民群众写下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具有深刻意义的著作,此外还有毛泽东起名字,朱德买油炸糕,周恩来带头节约盐,张闻天砍柴总军属等流传甚久的故事。
图 3 讲解员讲解沙洲坝村史馆红色石村部分 红井的故事,苏区的故事也还没有结束,沙洲坝人民时刻铭记那段峥嵘历史。在我国奔向新时代的时期中,沙洲坝人民努力弘扬红色精神,将苏区时期流传下来的不畏艰险,牢记党恩的精神贯彻始终,加快建设新农村,稳步推进红色IP的建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团通过此次参观讲解对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方法的起源以及苏区时期艰难的生活以及当时浓厚的军民鱼水情有了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