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安徽农业大学党委研工部副部长姜家生、校团委副书记孙光旭、党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柳洁、党委研工部秘书崔文礼带领硕博研究生服务团一行赴宁国市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和乡村振兴工作调研。
科技小院赋能乡村振兴
政产学研结合:“科技小院”追红色之迹当天下午,服务团一行前往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宣城市党史教育基地千年宁国馆,在宁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欢的带领下,服务队员有序进千年宁国馆参观。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化馆积极发展融合新业态,通过声、光、电等手段,运用档案复制件、图片、场景再现、幻影成像等形式为服务团成员全面展示了宁国1800余年的历史、党的革命历史、风土人情。文化的力量,不见、不触、无色、无味,却生生不息、源源不绝。服务团成员在馆内倾听革命故事,追寻红色足迹。馆内红色资源作为最鲜活的历史教材,记载着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此次参观引发服务团成员的热烈讨论。
“趁风华正茂之际,我们更应该以红色精神为不竭力量之源,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烂之花!”参观过后,团队成员在实践日志中这样写道。
政产学研结合:“科技小院”献强农之策调查研究要“走遍千山万水”。在宁国市团委的组织安排下,安徽农业大学硕博研究生服务团赴河沥溪长虹村开展科技强农献策活动,调研省级中心村建设情况。
就当地中心村建设发展现状和困境开展交流,探讨中心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规划并提供指导意见,与地方负责人一道交流探讨省级中心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问题,为中心村发展建言献策。
随后,服务团成员共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调研工作。产业园讲解员为服务团一行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服务团成员在农业产业基地中积极请教作物种类、产销及污染防控问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刻了解高质量蔬果生产情况。
成员们纷纷表示,要通过本次深入调研活动,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将科研成果应用在生产一线,同时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带回去做好研究,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根基
生态兴则文明兴。为深入了解青龙湾水资源和淡水鱼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情况,安徽宁国高质量发展科技小院全体挂职学生和安徽农业大学硕博研究生三下乡团队19日共同赴青龙湾开展实践活动。这个由不同专业的硕博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带着求知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在青龙湾开展以水资源和淡水鱼保护为主题的调研。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团队成员首先乘船前往青龙湾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湾区的整体环境和水质状况。随后,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向青龙湾管委会主任了解青龙湾当下的水资源和淡水鱼资源保护政策和措施。
座谈会上,调研团队成员们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积极提问,对于青龙湾水资源和淡水鱼资源的保护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会上,主任特别强调,目前青龙湾的水质等级可以维持在2级,并且为了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湾区内有执法队全天候巡逻,对非法捕鱼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经过此次座谈交流,大家更加深刻认识到水资源和淡水鱼资源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护这些资源对于生态平衡、人民福祉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结束,团队成员表示这次调研使大家对青龙湾水资源和淡水鱼资源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收获颇丰。同时,也积极表态将在各自领域贡献力量,推动水资源和淡水鱼资源的持续保护与利用。
此次青龙湾之行,不仅增进了团队间的交流合作,也为该地区的水资源与淡水鱼资源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见解。相信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青龙湾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我国水资源保护事业也能更上一个台阶。
追寻红色遗迹,传承红色基因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7月19日,实践团成员来到位于仙霞镇盘樟村的宁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中共宁国特支展览馆。
场馆内讲解员以中共宁国特支为主线,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影像、浮雕、场景再现等形式,全面生动讲述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向我们介绍了中共宁国特支的红色故事,系统地学习了皖东南第一个党组织从诞生到发展的光辉历史,团队成员不时在橱窗和文物前驻足,用心体会每一件展品背后所蕴含的伟大精神,详细了解了中共宁国特支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播撒革命火种的感人事迹,深刻感悟共产党人历久弥坚的初心使命。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附近村民进行了亲切交谈,成员们通过村民的介绍了解到此地结合红色资源,创造旅游价值,有效提高了当地村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同时,村里治安和卫生环境都有很大改善。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红色记忆历久弥新。通过此次活动,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再一次接受了革命先进事迹和崇高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受到了洗礼,不忘先烈遗志,记住革命历史,珍惜幸福生活,弘扬红色精神,不断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此外,也充分了解当地红色文化、乡村特色,向大家展示了真正的乡村魅力。
凝聚青春力量助力产业振兴
产业助发展,实践助振兴。为全面了解宁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近日,安徽农业大学研工部(研究生院)硕博研究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前往宁国特色企业开展实地调研。通过组织座谈、入企参观、志愿宣教等实践方式,采访当地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和企业总经理,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以及运营状况,实践团成员结合自身专业,将课堂学习带入社会实践,发挥新时代安农大学子智慧,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铁皮石斛—产业振兴正当时
古人云“北有人参,南有枫斗”,枫斗就是由铁皮石斛加工而成的一种中药材。据唐朝开元年间的道家经典《道藏》记载,铁皮石斛是“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是一种传统名贵中药。铁皮石斛是现阶段石斛属种植中价值最高的种类,作为一味珍贵的中药材,其药用保健功能备受推崇,在国内销售价格较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为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深化对接交流,推进产学研合作,7月20日,安农大硕博实践团一行来到了安徽皖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实地调研,在公司总经理的带领下参观了铁皮石斛育苗、栽种、回收、销售产业链条,详细了解铁皮石斛高端保健产品的开发等情况。
与会座谈中,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到铁皮石斛的生长环境,主要围绕湿度、光照、温度、通风等方面,其中栽培基质是关键,需要具备良好的保水性又要有透气性,皖斛堂种苗示范基地采用松树皮作为铁皮石斛的栽培基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种植要求。针对铁皮石斛的病虫害防治问题,张经理介绍栽培基质易生蜗牛、蛞蝓等害虫,另外病害有软腐病、黑斑病等问题。团队成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献言献策。最后,总经理也对实践团队员们表达了殷切的期盼和嘱托,希望我们当代青年人不断创新,实现自身价值,重农知农爱农,“将专业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山核桃—产业振兴添动力
“一山核桃、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户。”宁国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皖南山区的东北侧,该地为石炭岩发育的土壤,容易淋溶形成喀斯特地貌。地域气候优越,土壤肥沃,植被茂盛,适合种植山核桃。在此种地理优势的加持下,山核桃成为宁国市的地域特色产业。
7月20日,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暑期三下乡硕博实践团成员,先后调研了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詹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山里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山核桃产业发展的秘密。实践团成员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集源头种植、自主研发智能包装生产线、仓储工艺、物流和销售的全产业链等,进一步认识山核桃产业当前的经营发展状况。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山核桃种植基地南极乡开展调研。“今年我家山核桃没有收成了,这虫吃的太厉害。”在实践团走访调研的过程中,一位林农这样说道。根据实地参观、走访调研发现,今年5-9月是山核桃害虫的发生期,尤其是食叶型害虫容易对树体造成危害。目前最主要的两种山核桃食叶害虫为油桐尺蛾和绿腿腹露蝗。
与会交流中,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到在发展山核桃产业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山核桃产品源受病虫害影响波动较大、品牌意识薄弱、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等难题亟需解决。最后,实践团成员们根据宁国市山核桃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害虫防治工作积极整理相关资料并交流分享。为探寻乡村特色产业升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工作。为更好的助力宁国市产业振兴发展,安徽农业大学实践团依托科技小院成员,进一步促进高校同地方“政产学研”结合的联动机制。此次“三下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充分利用好这个“社会大课堂”,真实践寻真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以实际行动在基层一线展现农大学子的使命担当。虽然此次三下乡的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但“三下乡”变“长下乡”的基层实践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