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为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河海大学“豫引九曲黄河情”实践团的八名河南籍学子先后前往家乡的黄河模型基地,黄河博物馆,洛阳嵩县小浪底枢纽景区进行“三下乡”暑期实践,向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家乡做实事的有志青年迈进。
实地调研水治成果,聚焦黄河生态安全 7月26日上午,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豫引九曲黄河情”实践团赴“模型黄河”试验基地,以河流水文监测,滩涂迁移与河道变迁为切入点,深入学习黄河生态保护情况。参观黄河中下游堤坝和悬河模型,模型中坝垛等一系列工程整治措施,使黄河下游水患得到了基本的控制。通过采访,了解生态水体的治理措施,深刻体会到黄河治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黄河治理工程的伟大成就。
实践团参观黄河模型节点工程
稍后地学院黄河科普专项实践团前往黄河委员会黄河水利研究院,开展优秀校友生防谈及问卷调查,了解水利单位用人需求及发展趋势,明确自身方向,深入基层,发挥青春力量。
实践团与黄科院研究团队合影留念
学习黄河历史底蕴,传承生态文化之路 黄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经过一代接一代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黄河治理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进一步了解黄河水患治理历程,7月26日下午实践团赴郑州市黄河博物馆进行学习宣传讲解,实践团队员了解到黄河长期面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加剧,河道形态恶化等有待解决问题,同时“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党和国家把这项工作作为治国兴邦的大事来抓,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肩上责任重大,为之付出的努力也更大。
实践团与当地博物馆志愿者对接,学习黄河生态修复工程影响以及黄河生态环境变迁历程,志愿者详细向实践团介绍黄河河道变迁,花园口河道的壮阔。观摩志愿者讲解,系统性学习经验,为知识普及宣讲活动提供借鉴意义。其次,为了充分调查民情和公众普及程度,实践团队分别对各年龄参观群众进行采访和交流,了解群众对于黄河生态知识的普及和认识情况,以达到最大化精准真实。
志愿者为实践团进行讲解
丈量绿水青山,助推黄河持续动能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尽心尽力,实践团意在通过黄河生态环保科普的活动,使大众了解黄河治理的措施。实践团从群众访谈中了解到,公众保护黄河生态意识不强,真正想治理好黄河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黄河历史、黄河治理到黄河的利用与保护,必须形成一整套、一系列的黄河 流域文化影响圈。黄河小浪底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因此7月27日实践团来到洛阳市嵩县小浪底枢纽景区实地考察,切实感受黄河之水魅力,在实践中践行理念。
队员向群众分发自制环保宣传册
实践团成员在小浪底枢纽景区以趣味知识有奖竞答方式调动游客积极性,分别对黄河汛期,水体污染治理,黄河动植物保护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向游客全面细致进行科普讲解,更好的扩大受众群体,提高宣讲影响力度。此外,基于教育宣讲和问卷调查情况,实践团总结反思问题并修改实践方案,及时反馈,为小浪底枢纽中心日后宣传普讲提供借鉴经验。

群众进行知识竞答活动
结束实践旅途后,实践团成员感受颇深,队员王佳良在实践感悟中写到“团队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将自己的所学所想运用、行动起来去保护自己的母亲河,成就感无与伦比”,她始终认为大学生应该怀有赤子之心,从每一个小实践做起,真真正正的从社会实践中汲取知识继而反哺社会。
队员与黄科院研究人员合影
作为河海水之子,应当贯彻艰苦朴素、实事求是、 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此次暑期实践中队员们发挥自身才干,用心丈量祖国土地,日后河海青年将把黄河精神铭记于心,践行于行。
(文字作者:葛畅 图片作者:钟文浩 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