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邱益祎)2024年7月1日早,梅雨期间刚刚过去,江南水乡弥漫在温润的空气之中。雨过天晴的日子里,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的感“蟹”有你实践团成员们踏上了2024年暑期第一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道路,到达了美丽的阳澄湖河畔。
观影闻声知蟹性,步步紧随寻奥秘 风清扬,夏未央,池中蟹,正游畅。在7月1日的上午,感“蟹”有你实践团队成员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通过游访参观“阳澄湖大闸蟹文化馆”,在书籍记录、视频影象中初步了解了有关大闸蟹的生长要求及其生活习性。而在当日下午,实践团的成员们在当地养殖阳澄湖大闸蟹工作人员的领导下,进一步亲身实践探索有关大闸蟹水产养殖的奥秘。
图为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螃蟹的生长环境。邱益祎 供图
探寻蟹农足迹,感悟生态养殖魅力 守一湖澄澈碧水,滋养阳澄湖“中华好蟹”。在实践团队成员与当地阳澄湖水产养殖的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得知。由于前一星期,昆山地区阴雨连绵,对当地的水产养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黄师傅指出:“由于最近一直下雨,养殖区周围的泥土受雨水冲刷并随着流入养殖塘内,才使养殖基地的水质看起来混浊。”“但是”黄师傅紧接着说道,“我们这里平时的水质很清澈,借我朋友的话说,都可以拍电影了。”在黄师傅幽默风趣的话语中,同学们了解到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生存危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存情况面临着及其严峻的挑战。为推动非遗事业的创造性发展,增强非遗文化的生命力,7月1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感‘蟹’有你”暑期实践团前往1971仓坊,探访这里的非遗文化。1971仓坊是由闲置的原消泾粮仓改造而成,用“非遗+手作”为文旅融合突破口,开展飞椅创作,进一步推动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融入文化街区建设,展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增强了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理解与文化的认同感。仓坊占地不广,却包含了众多非遗项目,有蓝印花布、缂丝、苏绣等等,实践团成员们对其中的澄泥馆进行了深入的探寻。所谓澄泥,指的就是苏州阳澄湖畔的泥土,但是澄泥之“澄”并非是阳澄湖的“澄”。其实,澄(cheng)可以理解为澄(deng),指的是泥水沉淀于清水之中澄泥的质地非常的细腻,含胶状体丰富、可塑性很强,蟋蟀盆就是由它制作而成的。据曹超大师的介绍,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它不仅是养蟋蟀的器具,更是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文化载体。蟋蟀盆制作技艺精湛,形状繁复、花纹多样、做工精湛,被誉为“盆中瑰宝”。在曹超大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都亲自体验了制作蟋蟀盆。从制坯、雕刻到烧制,每一步都凝聚着传承人的心血和智慧,近距离的感受到了这种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学习完成后,成员们抱着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尽微薄之力的想法,在馆内帮助他们向游客介绍这项非遗文化,并让他们自己动手来感受蟋蟀盆从内而外散发出的魅力。通过这次的探寻,深刻地了解到了非遗文化的奥妙与魅力,体会到了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对非遗传承人精湛的制作手艺感到惊叹。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虽然会面临着的数不清的困难与挑战,但也会有数不清的1971仓坊和我们一起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奋斗努力。水产养殖产业在早些年时已经步入经济正循环,产业态势稳定向好。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询问养蟹专家蟹池养殖情况。邱益祎 供图
湖秀之美,生态养殖。黄师傅等讲解员向感“蟹”有你实践团成员介绍到,由于阳澄湖的水域面积有限,加之湖体生态链相对稳定,在湖中集中养殖大闸蟹不利于水体环境。此外,湖中水体鱼类会捕食大闸蟹幼体,进而造成螃蟹产量不佳的困境。因而,当地养殖工作人员指出:“我们这个大闸蟹精产养殖,通过引入阳澄湖水为养殖产塘提供阳澄湖水丰富的微量元素,借助生态环境的优势基础上加上人工投放蟹体幼苗数量、投喂饲料数量等合理平衡把握,做到大闸蟹产量最大化。”
“世人赞许螃蟹为‘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江’,而为何阳澄湖大闸蟹味极鲜美,名扬天下呢?”对于实践团成员提出的疑问,养殖人员回答到,这是由于阳澄湖水质优良,适宜大闸蟹栖居,例如纵横生长在湖中的水藻,可以为大闸蟹提供躲避外敌、保护其安全退壳生长。不仅如此,阳澄湖位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处,不易遭受洪水影响,可以有效避免类似洪泽湖大湖水位上涨的难题,为大闸蟹提供稳定的水质环境等。当然,阳澄湖大闸蟹的声誉远扬既离不开其鲜美的肉质口感口碑的积累,也离不开苏州政府对地域品牌的大力宣传。
图为养蟹专家与团队成员交流探讨螃蟹的环境需求。邱益祎 供图
幽斋之中,明窗之下,菊瓣点点,围炉温酒,拆蟹持螯,适宜暖情。实践团成员们在询问中得知:由于大闸蟹生长周期将近一年,每每成熟的螃蟹都需几经脱壳,因而,在每年中秋时节时分正值上市的阳澄湖大闸蟹为上一年的蟹苗长成,而对于蟹塘养殖工作人员来说,把握螃蟹上市的时间则成为争取螃蟹上市价格高低的关键阶段。
从工作人员的描述中,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如今的阳澄湖大闸蟹水产养殖发展稳定前进既得利于产业上游研究院对蟹苗育优择优,又得力于产业中游对蟹苗精细化培养,还得力于市场对阳澄湖大闸蟹产品的需求量增加、资金流动的增加,流入的资金随之用于对大闸蟹的更精细化培养过程中来,如此便形成市场经济的正向流动。诚然,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态势总体向好,但是,经实践团员们的了解到,目前关于养殖塘上方水鸟会经常捕食塘中大闸蟹,但基于绿色生态养殖的方法难以解决这一问题,这让养殖工作人员很是无奈。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与养蟹专家观察蟹塘情况。邱益祎 供图
笃行蓄力筑前景,兼收并蓄展新程 “蟹”文化底蕴传承与创新并重,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展望未来,随着“新质发展力”的推行,更多的现代科技将投入到生产养殖中,助力着“乡村振兴”之路建设。本次实践活动,感“蟹”有你实践团成员们在指导老师带领下,通过对阳澄湖大闸蟹水产养殖的亲身实践,探索蟹乡养殖的发展与进程,收获了来自蟹农传授的丰富经验,更感受到了蟹乡文化的浓厚风俗。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阳澄湖大闸蟹文化馆合影。龙美珍 供图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更多的时代青年励志服务基层,他们在“三下乡”的活动中回归乡村的怀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自己的青春汗水浇灌这片土地,用新青年的才干与学识,回馈这片养育自我的土地。对于感“蟹”有你实践团的成员们来说,“下乡”则是用脚去丈量这片蟹塘,用双手去捧起象征着蟹民希望的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