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杜迎 陈信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7月17日,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解读枫桥智慧,擎画便民图景”实践团队跟随着习总书记再画枫桥的脚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浙江省诸暨市枫源村,追溯“枫桥经验”的历史烙印。
图为枫源村外景 通讯员 蒋孝和 供图
群防群治构安宁,枫桥故事新篇章 在枫源村,实践团队有幸采访到了“枫桥经验”的亲历者之一——董光先生。通过董老先生生动的口述,我们得以走进当时的社会背景,追溯“枫桥经验”的历史烙印,走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传承路。
据张老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枫桥镇面临着严峻的治安挑战。盗窃、斗殴等案件频发,警力不足,传统的治理方式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况。在这一背景下,1963年,枫桥镇的干部群众创新实施了“群防群治”策略,通过发动和依靠群众,构建了一个覆盖全镇的防范网络。张老说:“那时候,我们每个村都成立了调解委员会,每家每户都有代表参与,形成了一个大家共同维护治安的良好氛围。”调解委员会的成员大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或热心公益的居民,他们利用地缘、血缘关系,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感纽带,及时调解纠纷,化解矛盾。
图为枫源村党群服务中心内景 通讯员 蒋孝和 供图
在访谈过程中,张老提到一个具体案例,有一次两个邻居因为一棵树的所有权发生争执,几乎动手。调解委员会的成员迅速介入,不仅平息了争端,还帮助双方重建了邻里关系。这种基层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枫桥镇的治安状况明显改善,刑事案件大幅下降。张老自豪地说:“我们的枫桥经验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后来还被推广到了全国。”事实上,枫桥经验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社会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枫桥经验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张老看来,尽管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和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枫桥经验的精神实质——依靠群众、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始终未变。他提到,现在的枫桥镇依然保持着低犯罪率,居民之间的和谐相处也成为了其他地方学习的榜样。采访的最后,张老对年轻一代提出了期望:“希望年轻人能够了解和传承枫桥经验,不仅仅是复制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领会其精神,结合现代社会治理的实际,不断创新和发展。”
枫桥经验润心田,青年践行谱新篇 枫桥经验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历史价值,更在于它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群众的作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枫桥经验给出了答案。
枫桥的故事,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成功的缩影。从“平安枫桥”到“平安浙江”,再到“平安中国”,“枫桥经验”已经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其新的内涵。他指出,要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使“枫桥经验”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显示更强的生命力。
今天,当实践团队走进枫桥镇,看到的是秩序井然的街道、和谐相处的居民,以及随处可见的笑脸。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枫桥人六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坚持。日后,实践团队将发挥专业特长,力争调研与学术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促进;解读枫桥智慧,擎画便民图景。
图为实践团队同枫源村村民拍摄的合影 通讯员 蒋孝和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