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画报管窥·语图流变”实践队——书海寻津:探访上海图书馆
一、实践纪实:从古籍书册到数据库:走过晚清画报的前世今生
7月11日,伴随着申城难得淋漓的雨,北京师范大学“画报管窥·语图流变”调研队来到了地处淮海中路1555号的上海图书馆本馆。此行,实践队以接触原始文献为志愿,希望通过《点石斋画报》现存的历史文献,窥探它如何走过百年风云、经历生产与再生产的变迁,最终探究晚清画报在当今时代的传承保护现状。
上海图书馆成立于1952年。1958年,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当时具有相当规模的上海科学技术图书馆、上海市报刊图书馆、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合并,成为在规模上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公共图书馆。如今,上海图书馆依然以古籍善本、碑帖尺牍、名人手稿、家谱方志、西文珍本、唱片乐谱、近代报刊及专利标准尤具特色,它藏有众多版本的《点石斋画报》,向对晚清画报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开放获取,是研究《点石斋画报》的优质场所。

图 1 实践队在上海图书馆合影留念
(一)古籍详考:触摸晚清的印痕
来到上海图书馆,实践队首先来到位于二楼的古籍阅览室,使用读者证调阅馆藏的《点石斋画报》文献。在简单分工后,实践队每人携带借阅的《点石斋画报》版本范例十二册在阅览室内落座,开始了文献的观察和记录工作,针对古籍,除去了解重刊的人物与单位的历史事实外,实践队更加关注它们作为文物的印刷装帧与保存现状,希图通过实物的研究,了解晚清画报的保存情况。
此次,实践队调阅到的古籍主要有两类,均是历史年代久远的文物,泛黄的书页印刷着墨色的图画与文字,线装的小小书册朴质而轻便,虽则并非初刊本,但这样的简约依然让实践队实在感觉切近了《点石斋画报》的本来面目——面向平民百姓的新闻海报,时事与新知的传播者与讲述人。
实践队调阅的古籍,其一类是《点石斋画报》1897年点石斋印书局重印本,此版本的《点石斋画报》,系1897 年点石斋主人付印。彼时尊闻阁主人似乎是觉得画报已办经年,到了总结的时候,遂将已刊画报悉数集合起来,重新装订成册付印。1898年点石斋终刊后,又将续出的内容增补进去,总计形成44集。据学者唐宏峰研究,此次重印根本改变了初印本的形态,抽掉封面、广告、附录和插页画,只留下时事画,并将每一期画报按照顺序连续装订起来,形成书籍的样式。这套 1897 年重印本也最终成为后世各种点石斋重印本的最主要的底本。实践队调阅到的清光绪石印本《点石斋画报》,馆藏实物有书笥,每一集无初刊本原始封面,前几册破损较严重,有些线装所用的线已断裂,纸质较为脆弱。整体印刷较为清晰,基本复制了《点石斋画报》初刊本的装帧模式,令横版图像分居两页。集后附有《淞隐漫录》等附录内容,但无广告,无附录文学作品。
其二类则为同样是清代付印的《点石斋画报大全》,此版本的《点石斋画报》,为连史纸影印线状本,采用石印印刷,馆藏实物破损较为严重,纸质脆弱,边角处多缺损,部分书目封皮有严重缺损。书内写有“宣统二年仲秋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印行”字样,每一集分出上下两册,书籍底部有干支记序。基本复制了《点石斋画报》初刊本的装帧模式,令横版图像分居两页,每页左下方标有页码和期号。

图 2 实践队在古籍阅览室查阅资料
(二)出版史话:跨越百年的新生
离开古籍阅览室,实践队转战上海图书馆一楼,借阅到了大量《点石斋画报》的现代重印本。此次实践队调阅到的版本包括《点石斋画报》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点石斋画报》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大可堂版、《点石斋画报故事集》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点石斋画报》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版,共四种。与古籍阅览不同,针对现代版本,实践队主要关注其重刊过程中的内容选择与点校成果,探究《点石斋画报》在当代如何新生。
以上文献,均为现代装帧和印刷技术的产物,纵观各本,实践队认为以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出品的大可堂本为众本中质量最优,每幅画都在一整面中呈现,而非原始的线装两页合并为一幅的形式。正文图像不按原始集序装订,没有标注原始集号和图像号,而是重新按图像顺序依次编号。虽然便于整理和检索,但客观上也存在一定缺陷,即不利于研究过程中不同版本之间的对照沟通。此次重印,大可堂将《点石斋画报》将所有分开两页的图片合并缩印,接驳痕迹不着,加工精细。并在图下配有白话文的画面内容简要解说,方便普通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另外,出版社还特意增补出初刊本中的增刊部分约100幅图,虽无期号、广告等内容,但较之其他刊本内容已然更为丰富全面。该版本也受到作家余秋雨、画家程十发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认可。
综合《点石斋画报》的影印与转化各种成果来看,历来重印本对《点石斋画报》的插画页、广告、小说等增刊内容关注度较少,造成了各个版本中普遍存在的信息缺失,不利于专业研究者与普通观众全面认识和使用《点石斋画报》的内容。但在图像的印刷上,图像接驳加工的工作总体不断趋于精细,有不少重印本的成果都值得认可。利用现代工业技术,《点石斋画报》正不断走向时代、迎来新生。

图 3 实践队查阅重印本资料
(三)数字探微:网络空间的文献新生
不得不承认,《点石斋画报》生命力最为旺盛、出版故事最为丰富的时间,还是在它作为《申报》增刊的初刊时代,重刊本能还原的历史真相、容纳的内容元素,都不及初刊本能为研究者带来的信息量大。
基于此,实践队又来到近代文献阅览室,调取了上海图书馆建立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所存的《点石斋画报》初刊本,该数据库基本以初版本为底本,辅以少量大可堂重印本资料,进行数字化工作,该数据库包含了封面、附录和插页画中的大量内容,较之后世重印本具有更加庞大的信息量。此外,电子数据库可以通过题名、作者等方式进行内容检索,但无法根据刊号或期号检索,是当前接触《点石斋画报》初刊本较为便利和优质的资源。
《点石斋画报》的重印本,总是符合画报体例设计者的预想:“书缝中之数目亦鱼贯蝉联,将来积有成数,可以装成一本之后,再将缝中数目另起。其幅式之大小统归一律,以便合订成书,毫无参差不齐之病。鉴赏家以为然否?”《点石斋画报》既是新闻——即时的图像消费产品,又是画作——可供长久收藏赏玩,多重的阅读可能,也就让它拥有了反复被接受、被阐释,并不断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魅力。而《点石斋画报》的反复重刊与出版,正印证着晚清画报的传统从未在历史长河中全然沉寂,而是不断在不同的时代荡漾出独特的涟漪。

图 4 实践队在近代文献阅览室查阅数据库
二、感悟收获:画报晚清在上海——在历史褶皱中寻访
从古籍书册进入电脑屏幕,从重印本溯源初刊本,实践队用一天的时间,走过了《点石斋画报》百有四十载的冗长生命。上海图书馆的阅览室总是自带一种庄严的气息,这份厚重不来自于装潢,却源于手握铜制的读者身份牌,穿梭在高大的书架之间时,人会对历史与文明之实存油然而生的敬畏感受。
接触原始文献实物的意义,正在于不断还原、切近历史中的真实,给无言的文物还以鲜活的生命。从晚清简朴的重印集合本到现代装帧精致的《点石斋画报》大全,“点石斋”完成了一次属于它的蜕变,从启蒙思想与文明开化的工具,成为了人们管窥和欣赏晚清时事、思想与艺术的一道窗口。当其中讲述的知识不再是“新知”、故事不再是“新闻”,剥离庸俗的噱头,《点石斋画报》以其图像的丰富精致、图文关系的多元善变,仍然存留在研究学者与普罗大众的视野之内。对于后来者而言,正如陈平原先生在《图像晚清》一书中所作的工作一样,利用档案、报纸、笔记、诗文、小说等,与《点石斋画报》上的画面互相比照,或证实,或证伪,让文字与图像互相诠释,彼此之间互相补充、又互相拆解,在这个时候史家的眼光与见识方才真正体现出来。真假虚实之间、物议纷纷之后,才有那个复杂、多面的“点石斋”真正鲜活的存在着,才有那双“交糅着民族道义、革新欲望和陈旧意识的兴奋而又慌张”的眼睛明亮着等待对视。
这一次的文物探源,让实践队更切实地意识到,时至今朝,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晚清画报,其保存、传播与转化,仍然还有着很大的发展和优化空间,亟待研究者来填补。在原稿及刊本的实物保护和数字转化方面、在图文的更高精度研究上、在适应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上,我们都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江南的雨淅淅沥沥,湿润的空气里,天地兀自宁寂、人声如故喧嚣,从笔墨勾勒的画报到绚烂多姿的影音,图像讲述的故事仍在继续。人间的故事总不尽相同,合上翻动的书页,我们将一起期待,时代会为图文叙事书写下怎样的一页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