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古桥文化是宁波市不可或缺的历史瑰宝,它们不仅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古桥作为城市文化符号,提升了宁波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古桥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市民在繁忙的生活中感受到历史的`与文化的魅力,保护和传承古桥文化对于宁波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古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团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踏上了探寻和保护古桥文化的征程。
7月17日,宁波古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团来到了宁波市上升永济桥。上升永济桥在海曙区高桥镇芦港村的半路庵自然村,是一座高大的单孔石拱桥,石拱桥是中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具有跨越能力较大;与钢桥及钢筋梁桥相比,可以节省大量钢材和水泥;养护、维修费用少;外型美观;构造较简单,有利于广泛采用等特点。上升永济桥全长26.30米,净跨8.22米,桥孔内设有纤道,桥面宽3.25米,两头各有29级台阶,两侧共设栏板、抱鼓18块,间立望柱,匾式桥额嵌于中栏外侧的拱券之上,是现今西塘河上建成时间最晚、形制最健全、建造最精致、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石拱桥。
图 1 上升永济桥近景
==为了将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永久保存下来,并推动其在数字领域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团决定对其进行智能测绘,将其数字化。
在测绘过程中,实践团运用了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则能够迅速准确地获取桥梁的三维数据,为后续的数字化建模和虚拟修复提供依据。
图 2 三维激光扫描过程
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测绘的精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将古桥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确地捕捉下来,为后续的数字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实践团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就能欣赏到古桥的美丽风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扫描组对桥进行扫描的同时,实践团的调研组也对桥周围的居民进行了一个调研,从居民口中得知了上升永济桥的历史故事。“这座桥,它上面本来是雕刻的有狮子头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敲掉了,如今只剩下两个狮子头了。为什么这两个狮子头保护的这么好呢?就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红旗就捆在这个狮子头上面,所以没有被敲掉。”
图 3 采访附近居民
顺着老爷爷手指的方向,实践团的成员们看到了那些被敲掉的狮子头像。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风雨中,那些曾以威严之姿矗立于桥头的狮子头,不幸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被无情地敲落,散落一地。然而,正是这些被遗落的碎片,悄然间在历史的画卷上,勾勒出了难以磨灭的历史痕迹。
图4 左为石狮子,右为被敲掉的石狮子缺口
沿着桥走下来,实践团成员发现西面桥洞两边各有一个龙头,龙头下面各有半句对联,合起来就是“永古津梁基安磐石,济人功德惠胜乘舆。”和东面的一句对联连在一起就是“上跨长虹路通两岸,升看朝旭彩映中流。永古津梁基安磐石,济人功德惠胜乘舆。”分别取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桥的名字“上升永济”。
实践团为得到更加精准的数据,又进行了传统的人工测量来辅助智能测绘,以获得更加精细的桥梁模型。
利用BIM技术,将采集到的桥梁点云数据导入到桥梁三维模型当中,并将桥梁周围的环境一同可视化,真实地还原了桥梁本身及周围环境,实现古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今日的探寻,我感受到了百年前之久的古桥散发出的悠悠余味。对于古遗迹的保护不仅仅可以用在桥的保护上,对于其他古遗迹的保护同样适用。这次的试验将对我们之后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与示范作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更让我在心灵上得到了成长和升华。我相信,这次测量古桥数据将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笔重要财富,激励我不断前行、不断进步。”实践团的蔡同学和郭同学对于这次实践感想颇深。不仅是他们,实践团的所有成员都表示收获满满。
图 5 实践团合照
此次对上升永济桥的智能化测绘,是宁波古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团保护古桥文化遗产的一次重要尝试。数字化保护,能够精准记录古桥现状,防范损毁风险;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古桥焕发新生,实现活态传承,促进文化传承。数字化保护,让古老桥梁智慧重生,连接过去与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宁波古桥文化遗产实践团将能够更好地守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