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画报管窥·语图流变”实践队——传奇与新知:走进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时间:2024-07-19     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画报管窥·语图流变”实践队——传奇与新知:走进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一、实践纪实:传奇与新知——《点石斋画报》140年

7月9日和7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画报管窥·语图流变”调研队来到了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周家嘴路3678号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这个建馆不到三年的专题类博物馆新星,在近似波光水面的科技感外观下藏有清末以来的图书、期刊、报纸、唱片、名人手稿、生产工具等各类展品,为世人讲述着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的百余年发展史。
《点石斋画报》发刊于1884年,登载4666幅作品,开启了注重新闻性、图文并茂的画报体式。正值《点石斋画报》创刊140周年之际,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联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同举办展览:“传奇”与“新知”——《点石斋画报》140年,于2024年5月18日至7月21日对公众开放。实践队来到了博物馆的五层临展厅,在参观细读展览、访谈策展人员孙清越老师、体验展教活动、采访现场观众以及聆听学术讲座中,触摸晚清书刊的点滴历史,感知今人对点石斋的纪念。
(一)躬行践屡:特展细读与展教体验

图1 展览宣传海报
为了全方面深入了解当前特展“‘传奇’与‘新知’——《点石斋画报》140年”,实践队首先参观品读了展览的各个角落细节,接着前往体验配套展教活动,在亲身参观与动手实践中发现晚清画报在当代的传播转化现状。
展览在进门处垂挂着四幅《点石斋画报》初刊本封面样式的帘幕,踏足其中仿佛已然徜徉在晚清报刊世界之内。展览的第一单元为“《点石斋画报》的诞生”,聚焦画报的缘起,重点讲解了石印技术的成熟、图像市场的巨大潜力、点石斋印书局的早期积累等多重因素,如何共同促成了《点石斋画报》的发刊。吴友如《申江胜景图》中的《点石斋》可以说是讲到石印技术时绕不开的一幅图,展览中最亮眼的设计之一就是将其做成了二维动画特效,还原了点石斋石印工场的工作场景,让落石、压制、印刷等环节“动起来”,生动形象地解释了石版印刷的各步骤。
展览着重考虑了观众的“历史代入感”,将《点石斋画报》初刊本的架构不遗余力地展现给观众。《点石斋画报》正文内页采用着墨鲜明、吸水易干的连史纸,因此展览贴心地设计了“触摸”连史纸内页手感的环节,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展柜中观众与文物的玻璃屏障,一点小细节足以见得策展人员的细致体贴。
展览的第二单元是“《点石斋画报》的内容”,以小专题的形式,将《画报》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组团展示。下设专题有:真假新闻之谜、作为地标的上海、传统题材故事、对世界的想象。此外,展厅中还设有多媒体和ipad,可用于观看相关主题下的其他画报内容。原始画稿、原稿复制品、墙面上的图像、多媒体中的图像、作为展板背景的图像元素,共同构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图像群。
展览的第三单元是“《点石斋画报》的影响”。《点石斋画报》问世不久就引发了晚清的“画报热”,影响了其后约120种晚清画报。《点石斋画报》的写实派图画也在形式或内容上对此后的年画、连环画、文学插画、封面及插图起到不可小觑的影响作用。除了申报馆本身的在1897年的合集重印,《点石斋画报》发刊以来不断有机构对其进行选刊或重印,展览选取了百余年来的重要版本进行展出和评说。可见,《点石斋画报》的魅力跨越了时代,成为新闻出版史上的经典。
该展览的一大亮点是稀见出版物云集。展览精选近140年前的《点石斋画报》《吴友如画宝》原稿20余幅,还包括《格致汇编》《申报》《瀛寰琐记》《四溟琐记》《点石斋丛画》《飞影阁画报》《世界》等相关晚清书刊30余种,以及各时期不同版本的《点石斋画报》,在新闻出版的视野里,重读《点石斋画报》的诞生、内容、影响,带领观众回到历史现场,为学者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可能。
展览中,最为重头、最有价值的展品当属20张《点石斋画报》原始画稿。原始画稿的尺寸为高一尺三寸四分、宽一尺六寸(约为现在的44.67×53.34厘米),原稿的大小是印刷后刊物大小的9倍作用。1884年6月4日《申报》刊登的《请各处名手专画新闻启》要求稿件“题头空少许”,加之原稿上文字的拼贴痕迹,都能够证明制作《点石斋画报》底本并非一气呵成,而是画稿、文字、印章分开制作,再粘贴装裱一体的。
在展览期间,博物馆还推出了丰富多彩的配套展教活动,包括石版印刷活动、中国古籍装帧体验、插画灯笼制作活动等。实践队当天体验到了“走马观画——《点石斋画报》插画灯笼制作活动”。活动前的答题卡上有四道选择题和一道展览内容拍摄的题目,均为“传奇与新知”展览中介绍到的关于《点石斋画报》的基础知识。灯身纸面图案选自《点石斋画报》,分为五个主题:动物、建筑、民俗、灯会和上海景象,且每周图案会变换。该活动的拟想群体当为儿童,能够在寻找题目答案、动手制作灯笼中实现寓教于乐。
博物馆方还制作了“传奇与新知”展览的配套文创,将《点石斋画报》初刊本第一号的封面和《申江胜景图》中的《点石斋》做成了文件夹,并将《点石斋画报》中的几幅代表性作品(《飞舟穷北》《气球破敌》《巨钟新制》《大花园记》《雅集名蕙》《别岁》)制作成明信片和印章。明信片使用有厚度的白卡纸张,图像纹路凹凸有致,拿在手里精美厚重。这也可见博物馆在文创产品制作层面,为发掘《点石斋画报》创造性转化的路径方法上做出的经营努力。
(二)策展故事:对话展览负责人孙清越老师

图2 实践队队员正在采访孙清越老师
实践队非常幸运地邀请到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展陈部的工作人员孙清越老师,并与孙老师展开了一场长达一个小时的深入访谈,得以揭秘“传奇与新知”展览从无到有走过的历程。
本次展览聚焦“传奇”与“新知”,孙清越老师表示,这两个主题词的确定与展览本身的内容有关。“新知”指《点石斋画报》在晚清时期传播了一些对当时人来说比较先进的观点,内容兼有知识性和新闻性;“传奇”这个词可能有些夸大,但也能形容《点石斋画报》在当时的影响,可以将其理解为画报中的传奇故事。孙清越老师也讲道,《点石斋画报》相关的主题展览已不是第一次举办,该展览并不满足于单纯将材料呈现给观众,而是设计了一条线性故事线,从新闻史、印刷史、出版史的角度铺陈画报发展史:从“点石斋”的诞生与“毫厘不爽”的石印技术,到《点石斋画报》图文描绘的大千世界,再到画报风行的读图时代。展览回望百年前的晚清社会,重构对当时西学东渐热浪与海派文化生成的想象,为《点石斋画报》的阅读和探讨提供不同角度的视觉注脚。
在问及展览设计理念时,孙清越老师特别讲道,本次想使观众感受到的就是:“如果你是一个清代读者,在你首次拿到这份画报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栏目,栏目中会有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又是如何发展、如何建构的——我们希望这次展览能够让观众代入当时的历史现场来看这些内容,而不是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来进行思考。”实践队也表示非常认同这种还原历史现场的理念,只有还原《点石斋画报》初刊本的原始架构,我们才能了解点石斋的真正面貌与全部意义,将《点石斋画报》看作晚清上海文化艺术的综合场域的产品。
比起成品刊物,《点石斋画报》的原始画稿具有别样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孙清越老师谈道:“原稿上面有编辑的痕迹,对于专业观众来说,他们能从痕迹中考察到很多历史细节和历史信息。我们只借到了20张原稿,但如果这些原稿都公布出来或者能获得更多的开源信息的话,对于现在一些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其实会有很多帮助。”而对于业余观众来说,也能从原稿中获取一定的信息,“像我们现在把原稿拿出来给观众看,大家就很容易理解画报制作的过程存在拼贴的痕迹,编辑去做编辑的事情,画家去做画家的事情,某一个人负责把它们做的事情组合粘贴在一起,也就是有这么一个组稿的过程。原稿不公布的话,大家就不了解这件事情,就可能会争论它的制作过程,可能有的人会认为文字是不是都是画家写的,我们看刊载的成品就会有这种联想,但看到原稿就不会。”
此外,本次展览特别关注到了印刷发展对于画报诞生提供的技术基础。如此关注印刷技术,一是因为印刷特征直接影响了画报体式的诞生和《点石斋画报》的刊物设置;二是考虑到以往展览都以《点石斋画报》画面为主,对石印技术讲得不甚清楚,而印刷技术本身就是新闻出版博物馆的特色和强项,策展人员希望观众在观看展览是能够在了解印刷技术方面有所收获。
本次展览是《点石斋画报》创刊140周年的纪念展。在访谈的最后,孙清越老师也与实践队谈到了今人纪念点石斋的意义:“我们自己的新闻出版史里面,有意思的东西很多,我们需要把它们重新挖掘出来,重新拿给现在的观众去看。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我们去整理自己的馆藏,如果馆藏不整理,那也只是在我们的收藏里藏着,但如果把它们拿出来公布,就参与到了现在文化生产的一部分了,能够重新被观众认识,重新传播出去了。此外,上海本来就是近代新闻生产的重镇,我们既然立足在这片土地上,就要用我们博物馆的特色,联合相关领域的学者,让大家一起参与进来去做文化内容的生产和推广。”孙老师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立场出发,表示自己不会以一个现代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自居,却会立足“产、学、研”三个维度中“产”的位置,做好博物馆生产方的角色。
非常感谢孙清越老师能够给实践队这样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采访结束后,实践队队员与孙清越老师在展览前合影留念。
 
(三)求其友声:问卷采访现场观众
为了了解本次展览的观众反馈,实践队提前准备了观众访谈提纲和电子问卷,并在实践当天对现场观众进行了采访问答,样本量为31人。
前来参观“传奇与新知”展览的观众以18-45岁的青壮年群体为多,学生群体占据半数,大部分为上海本地人,也有来自浙江、江苏、湖北和北京的观众。不到10%的观众前来参观展览的目的是用于专业研究,约有40%的观众是因为对晚清画报书刊感兴趣而想来进一步了解,还有约40%的观众是偶然遇到此展览。
关于晚清画报与当今时代的图文关系思考,观众反响热烈,不少观众表示对这一问题深有感触。在实践队调研到的31位观众中,有16位平时阅读书籍时倾向于阅读纯文字书籍,有15位则倾向于阅读图文书籍,二者基本持平。接着询问观众平时获取信息依靠的媒介时,比例最高的三个选项分别为:视频影像、图文报道推送、纯文字内容。进一步深入追问观众是否认为“当今时代视觉文化已形成了某种霸权,而文字和传统文学已处于失落地位”时,约58%的观众认为“否”,给出的理由有“文字与视觉媒介可以相互辅助”“传统文学有它的优势,完全可以结合视觉展示”“有厚度的文字和传统文学永远不会落幕”“文字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一定趋势,但目前还不是完全霸权”等等;约41%的观众选择“是”,给出的理由有“这就是现实”“生活节奏太快”“实体书店明显减少,纸质书籍大幅滞销”“在这个信息流的年代,日常看到最多的是视觉方面的内容,相比于传统的文学和文字,大家更愿意看到的是简单易懂的视觉文化”等等。

图3 实践队队员采访现场观众
(四)石印技艺:许静波老师讲座学习
除了展览本身、配套展教活动、文创产品,博物馆还为“传奇与新知”展览推出了一系列讲座活动。已经举办的讲座有7月6日陈建华教授的《<点石斋画报>与上海都市奇观》,实践队此次前往上海恰好赶上7月10日许静波教授的讲座《从技术到艺术——石印入华两百年的三次转型》。
本次讲座,许静波老师为听众梳理了石印技术进入华语文化圈两百年来的技术演进、产业化发展、市场竞争、展业转型,以及理论研究视野的嬗变,并就一些具体的展品细节和听众现场展开讨论。
许静波老师介绍道,石印技术是一种化学印刷而非物理印刷,利用水油不相溶的原理,收到冷热干湿的影响。石印的第一次转型是其产业化,中国滥觞期的石印书主要是服务于宗教传播的,而后进入发展期,便印制了《英华字典》《康熙字典》等各类字典,在同文书局后逐渐形成石印风潮,用于印制账册、书刊、日常表格、戏曲脚本、绣像小说等各类内容。石印的第二次转型是分众经营与进一步产业化,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在整个书籍印刷中,石印非常兴盛,而到了20世纪后石印逐渐衰落。石印的第三次转型是由产业走向艺术,在建国初期,石印书业的近代性消失,其盈利性、综合性和私营性被取消,石印走向了版画艺术。
对此,实践队队员向许静波老师提出疑问:“石印从技术变为艺术,是否意味着一种审美降级,还是只是复古思潮的影响?”许老师答道:“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所谓的优劣之分,要看在怎样的前提和目的之下去讨论问题。技术的目的是实现产业化和赚取利润,而艺术在于不计成本的创作、精益求精。出于不同目标的生产带来了边界的模糊性,但技术和艺术始终是在互动的。”
最后,实践队队员与许静波老师进行了简单交流并合影留念。

图4 实践队与许静波老师合影
 
两天时间内,实践队在展览历史的罅隙中细细凝望点石斋的沉浮起落,在与策展人员的对谈中共同纪念《点石斋画报》创刊的140周年,在学术讲座中探察石印从古至今的转型历程,在与大众的交流中求得友声与共鸣。接下来,实践队还将前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在更广阔的天地和现实的视域下,走过点石斋在上海的前世今生。
 

二、感悟收获:今人何以纪念点石斋?今日何以面对图文媒介?

实践队来到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队员们通过参观展览、采访策展人员孙清越老师、体验展教活动与采访现场观众,触摸晚清书刊的点滴历史,调查今人对点石斋的认知与记忆。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队员也开始思考:今人何以纪念点石斋?今日何以面对图文媒介?
无论是在北京时的线上理论调研,还是来到上海后的实地调研,实践队都明显感受到并且不得不承认,相比于经典文学作品,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晚清画报对于大众来说是小众生僻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点石斋不值得今人纪念,“小众生僻”也并不天然地意味着它应该淡出今人的视野而被遗忘。就像孙清越老师在访谈最后说的那样:中国的新闻出版史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我们需要把它们挖掘出来,重新拿给现在的观众去看,参与到现在文化生产之中,让晚清画报能够重新被观众认识,重新传播出去。上海本就是近代新闻生产的重镇,对于立足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来说,不论是博物馆,还是研究者,抑或大众,都应当利用这里的特色收藏和地域优势,在产、学、研三个维度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听到彼此的共鸣与呼声,共同到文化内容的生产和推广之中去。
而当我们向策展人员和观众询问当今时代图文关系的问题时,也很惊喜地发现,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所谓的“视觉文化”已成为一种“霸权”。文字是一种精确表意的实质性符号,而图像是一种模糊表意的虚指性符号。文字本身也是从图画记事演变为图画文字,而后产生出象形文字,进而发展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可见图与文之间虽然互有区别却具有“亲缘关系”和天然的可沟通性。不少采访对象都指出,图像和文字并不冲突,而是可以相互辅助、相互结合的。当今时代信息科学技术发达,所以才有了丰富的图文报道、长视频、短视频、电影等等媒介,这是机械复制时代、数字时代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社会发展带来了“视觉文化”在当今比曾经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突出的特点,但远没有达到视觉媒介独占霸权的地步。研究图文关系、图文书刊,并非要一味寻找图文差异,而是追求图文互证、图文结合,也即“图文的良性互动”。
回到晚清画报,历史只对今人有意义,在《点石斋画报》创刊一百四十周年的纪念之际,画报本身早已成为故纸堆,报上的新闻时事也已然时过境迁,唯有后人的传播转化和学术建设才能让这一新闻出版史上的经典之作重新焕发光彩。
 
作者:李菀 朱雨琦 高靖彤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