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九日的早晨,我们有幸在泉州第七中学迎来了郑老师关于南音的精彩教学,让我们对这一古老的音乐形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南音,源于汉朝,唐代末年随着闽王王审知兄弟入闽而传入福建。宋朝时期,因为皇室南迁,泉州作为陪都,商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交流频繁,推动了南音的蓬勃发展。据史书记载,当时泉州的音乐艺术从业人数众多,音乐艺术达到了巅峰,充分展现了南音在当地社会的普及和盛行。
在南音的世界里,南琶作为一种曲颈琵琶,与现代琵琶不同,演奏时需要横抱。洞箫以其独特的十目九节、一节两孔的结构而闻名。三弦以蛇皮音响为特色,同样采用横弹方式,但在演奏中,琵琶为主,三弦为辅。二弦,又称西琴,其音响为圆木制成,木杆上有十三个木节,与二胡有所不同,其轴位于右侧。此外,南音表演中还包括拍板等独特小乐器,音节依据琵琶的指法来敲击。在演奏中,男女站位各异,女性斜立四十五度演唱,男性则端坐发声,细腻而动人。
教学过程中,郑老师详细讲解了南音的表演形式和特点。表演时,南音分为上四管和下四管,开场以拍板和琵琶为引,随后加入吹管和二弦。唱腔甘甜古朴、委婉柔美,发声、吐字、行腔均需严谨,一曲唱出,必须音清字明,声调入韵,曲韵委婉。曲词演唱遵循古制音律,叫字、咬字、韵字要字头清晰。
接着,郑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一首南音曲目《听见燕声悲》,该曲选自《昭君出塞》,融合了官话和本地话闽南语。在演唱过程中,洞箫和二弦需跟唱,唱腔灵活调整唱调和节拍。郑老师不仅教授了闽南语的演唱技巧,还让我们了解了工尺谱这一古老记谱法。工尺谱采用特定符号如乂、工、六、思、一等,对应宫商角徵羽五音。熟练掌握后,我们将其带入《听见燕声悲》的旋律中进行学习。
最后,郑老师带我们观演了《走马》,展示了大小木鱼在演奏中的轻重缓急如何生动地刻画出骏马来回奔腾的画面。这次学习让我们对南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再次感谢郑老师的悉心指导!
图文:任菲雨、陈宇凡、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