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3日至7月15日,四川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的志愿者们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开启了一次难忘的非遗文化探索之行。他们不仅走进了乡村的怀抱,更深深沉浸在了植物染这一非遗技艺的绚烂世界中,共同编织了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璀璨梦想。此次活动由植物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萍老师亲自指导,不仅让志愿者们近距离感受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传承意识。
(图为刘萍老师作品《石马山果》) (图为刘萍老师作品《石马山居》)
初识植物染绣,感悟色彩之美 7月13日,刘萍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图文资料,向志愿者们详细介绍了植物染绣的产业链、博物馆研学项目及木棉的种植与利用现状,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这一技艺不仅是生产过程的展现,更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延续。随后,志愿者们在刘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绕线与绑线的初步技巧,虽然起初遇到了不少挑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逐渐掌握了要领,并对植物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着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其中一位志愿者说道:“在绕线的过程中我感觉我手中的丝线,不再是简单的材料,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每一根都承载着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尊重。”
(图为刘萍老师为志愿者们展示精美植物染绣作品)
美学课堂,启迪审美思维 7月14日,刘萍老师为志愿者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美学课堂”。通过展示以纸、布、扭扭棒等材料制成的“花”,引导志愿者们从细微之处发现美、思考美、创造美。在刘老师的启发下,他们的思维如同被点燃的火花,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纸与布的对话、扭扭棒的奇妙变形,在志愿者们的手中化作了一件件充满创意的作品。随后刘老师则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答了大家的疑惑,并强调了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图为刘萍老师的作品《石马山溪》) (图为刘萍老师的作品《花田暮色》)
(图为刘萍老师为志愿者们讲解制成各类“花”所运用的技艺)
动手实践,体验染绣之乐 7月15日,艳阳高照,是一个适合染布的好天气。——志愿者们在刘萍老师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了“染织绣”中的“染”与“绣”两个环节。在染布过程中,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布匹浸入染缸中,看着那些色彩一点点渗透入布中,白布变成那一抹抹蓝色、绿色、紫色……,如同彩虹般绚烂多彩,看到眼前美丽的颜色,其中一位志愿者不禁感叹道:“只有自然植物作染料才可以表现出独属于自然的美啊”。在随后的刺绣环节,志愿者们的脸上洋溢着专注与喜悦。他们的针线在布面上轻盈起舞,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小狗的憨态可掬、蝴蝶的翩翩起舞、花朵的娇艳欲滴……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志愿者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一幅作品都蕴含着志愿者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刘老师对每位同学的作品都给予了认真地评价,并鼓励大家继续探索和创新。
(图为志愿者们在刘萍老师的指导下体验植物染料染布)

(图为志愿者们在刘萍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刺绣)
传承文化,共筑非遗之梦 通过三日对植物染绣这一非遗文化的沉浸式深度学习,志愿者们不仅体验了植物染绣的基本技艺,更深刻理解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在体验过程中刘萍老师不断强调,植物染绣记录的是植物生命消失瞬间的美丽,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她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激发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共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体验结束后,志愿者们都纷纷表示,他们愿意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用自己的行动去唤醒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共同推动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志愿者师生们与刘萍老师的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