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融合”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红韵绿兴看六安”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安徽省六安市开展调研
时间:2024-08-02 阅读: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和帮助广大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以青年之智赋能乡村振兴,上海理工大学“红韵绿兴看六安”实践小分队先后走进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霍邱县、舒城县、金安区等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以“红色精神引领发展路,绿水青山见证振兴程”为口号,旨在通过调研考察六安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成效与绿色产业发展现状,探究其“红绿融合”发展路径,分析各县区优势劣势,充分挖掘红色底蕴与绿色经济间的共生机制。同时,聚焦青年先锋力量在促进“红绿融合”中的突出贡献,为深入推进六安市“红绿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图1“红韵绿兴看六安”暑期社会实践团部分成员(陈俊宏摄)
文化为脉,做亮红色文旅韵名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是强大精神动力。六安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厚,拥有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两源两地”的独特优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先后走访了“一镇十六将,独秀大别山”的独山革命旧址群、淠史杭工程展览馆、霍邱县革命烈士陵园、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基地,实地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革命精神。在与讲解员及游客的交流访谈中,实践团成员进一步了解当地红色文化对于群众的影响力及宣传效果,发现了部分红色资源挖掘较浅、整合度低、品牌打造及影响宣传不足等问题。对此,实践团通过绘制六安市红色文旅地图等方式以实际行动不断助推六安红色文化发挥阵地作用,做亮红色文旅韵名片。
图2实践团参观红色文化资源(何蔚摄)
产业为要,绘就乡村振兴新动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针对六安的绿色产业发展,实践团深入参观独山镇红源大数据有限公司及其幸福淘购电商平台,挖掘其打造“一村一品”模式的内在机理;走访霍邱县长集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了解特色农产品(如麻黄鸡、朗德鹅)等绿色产业的集聚与融合发展过程;充分调研龙井沟徽六茶厂等茶产业品牌,参观九一六茶园和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发掘红色茶旅打造的典型经验;考察过湾农业产业园,深究其发展富硒农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历程;同六安团市委及“新农人”代表举行座谈,重点聚焦返乡创业青年代表在六安“红绿融合”促振兴发展的实际作为。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总结提炼出六安市在一、二、三产业发展中的实践经验,深刻了解当地如何通过以“政府主导-资本驱动-农民参与”为核心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富民新渠道。
图3实践团调研绿色产业发展(陈俊宏摄)
融合共存:“红绿”相映协同前行
红色是文化底色,绿色是发展亮色。六安市立足自然生态禀赋,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汲取大别山红色革命精神的深厚底蕴,着力筑牢红色之“魂”、精神之“钙”、发展之“基”,走出了一条“红绿”交相辉映的特色振兴之路。经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对大别山红色革命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了解到红色文化底蕴对于六安市人民的精神引领作用,见证了不同群体特别是青年一代在传承红色基因、振兴绿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和突出贡献,总结出当前六安市“红绿融合”发展模式在科技助农、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问题,对部分区县“红绿融合”发展的痛点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下一步,实践团将持续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状况,结合六安市客观条件与发展需求,与部分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实践合作,自觉肩负起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的社会责任。实践团成员们相信,通过不懈努力和持续探索,六安市的“红绿融合”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未来能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作者:秦永琦 来源: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