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红韵向党,寻根沂蒙”小分队调研沂蒙山小调
时间:2024-08-07 阅读:
7月1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校学联的队员们深入沂蒙红嫂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其中,有关《沂蒙山小调》的相关故事深深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有一首旋律如潺潺溪流,润泽着人们的心灵,那便是闻名遐迩的《沂蒙山小调》。
跟随纪念馆讲解员的脚步,队员们一步步揭开《沂蒙山小调》神秘的面纱。
队员们了解到,《沂蒙山小调》的诞生,与抗日战争密切相关。
1940年,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频繁“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利用当地反动道会门组织黄沙会与抗日军民对抗,以封建迷信阻挠群众参军参战。为配合武力解决黄沙会的行动,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以文艺宣传为武器,深入到黄沙会盛行的地区进行宣传教育。校文工团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团长袁成隆之命,在当地搜集创作素材。
经过精心构思,他们在费县白石屋村的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民房里,创作了歌曲《反对黄沙会》。这便是《沂蒙山小调》的前身。这首歌的歌词共8段,内容主要描绘了沂蒙山的自然风光,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和黄沙会的罪行,激励人们向往未来。歌曲曲调优美舒缓,歌词朴实生动且充满诗情画意,一经传出,很快便传遍了抗日根据地,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在反顽战役的政治攻势阶段,它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
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应本团演出工作需要,在前两段歌词后面续写了两段歌词,重新记谱,定名为《沂蒙山小调》。新续写的歌词为“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咱们的共产党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歌曲经重新记谱续词后,与沂蒙山紧密联系在一起,歌颂共产党的领导,歌颂沂蒙山的秀丽风光和沂蒙人民的幸福生活,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多年来,《沂蒙山小调》已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动力。它不仅在临沂地区广泛传唱,还风靡齐鲁大地,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联合国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收录进世界名歌赏析。
如今,《沂蒙山小调》早已响彻神州南北,以各种形式被人们所纪念。
例如,在2019年《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全媒体活动中,代表山东临沂参展的音乐故事作品《沂蒙山小调》以“嵌入式真人秀”音乐故事探访的形式,根据歌曲当年的创作人员采访,以及多年来在沂蒙大地上涌现的沂蒙精神传承代表人物的真实故事为创作蓝本,彰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沂蒙精神的传承不息。该作品由来自临沂的中国青年影视演员郭晓东回到家乡,回到《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体验沂蒙精神,通过走访词曲作者阮若珊、李林的战友、抗大老兵傅泉等相关人员,揭开歌曲背后的故事。
此外,该音乐故事作品还通过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蒙革命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等地的取景拍摄,展现出山东临沂地区人们淳朴的民风,唤醒关于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同时,以代村社区为例,讲述了它从过往的贫穷落后,在“时代楷模”、乡村振兴杰出代表王传喜的带领下,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的故事。此外,“沂蒙母亲”王焕于孙女于爱梅、全国十大爱心企业家徐军、中国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先进个人庞玉坤、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牛庆花、沂蒙新红嫂朱呈镕等临沂市各行业代表人物在具有沂蒙精神传承代表性以及突出行业代表工作特征的地标处,一起合唱《沂蒙山小调》并讲述对家乡的热爱,展现了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队员们被《沂蒙山小调》中的深厚情谊所感动。《沂蒙山小调》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的吟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质朴与真诚,每一句歌词都诉说着沂蒙山的故事。这首小调,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沂蒙山区的发展与变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勇往直前,为了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如今,这首小调已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了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队员们将在感受沂蒙小调的过程中,将爱国与奉献牢牢记在心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求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断奋斗。
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红韵向党,寻根沂蒙”小分队 来源:三下乡网